文化路随笔(四十):教书即是育人
(2017-03-20 22:33:02)分类: 若有所思 |
我一同事酷爱国学,热心甚至痴迷于以传统文化立德树人。自费去社会上的国学书院进修,在大学里自发创办国学书院,笃信“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的忠孝伦理,在学校起早摸黑带领一些学生诵读《大学》《中庸》《论语》《弟子规》等,读经练功,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甚至辛苦。
今晚,又见其在群里挑起“育人”的话题,我不仅联想起我所敬重的一位学校老领导的教育理念:教书亦可育人。我非常赞同这样的教育理念,教书,也即教学,甚至专业教学,其实都是可以而且也应该是育人的。当然,教书的育人功能并非是把育人牵强生硬地插入教书当中,更非现在有些人提到的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而是要充分挖掘各种“书”中的精神、文化、历史乃至文明,达到客观上的育人功效。每一个专业学科领域,都有其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也并非是人文学科的专利。人文精神即是人的精神,人对物质的态度。如果教师能够在教书过程中,以丰富的知识充实学生的头脑,以精湛的技能锤炼学生的手脚,更以深厚的文化提升学生的灵魂,将传道授业解惑真正的融为一体,通过教书来完成,既可以提高教育的效率,又可以节省教育资源。毕竟,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不同,大学教室的科研学术、社会服务乃至于行政事务较多,精力有限,要专门开辟天地去育人,无疑又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况且,我认为育人这一项工作早在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中就该完成,如果到了大学还把育人作为重点工作,那只能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本末倒置的。学生如果只是到大学才真正开始做人,可塑性实在不强了。
现在,一方面,我们没把“书”教好,教材编写不注重人文精神的融入,教师教学也只注重知识技能传授,无视精神引领和品性延伸。另一方面,很多的所谓的育人活动与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瞎折腾,重形式而轻实效。这实际上就是把教书原本就该有的育人功能从教书当中人为功利化地割裂出去。没有教书作为内涵的育人,注定是无根之木,无水之舟,徒有其表,华而不实。我倒认为,与其如此重复折腾,不如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技能以及综合素养,把课上好,把书教好,教书有余力则育人,才能真正培养德才兼备之人才。
注重精神、文化、历史和文明的融合渗透,在教书的同时完成育人,既可以提升知识、学科的魅力,也可以省去专门育人这一重复劳作,让老师和学生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真正去接触大学的“大”。比如,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在历史课堂上完成的,历史课并非简单地掌握历史知识。
多么完美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