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大学生应该读点什么?
(2015-07-02 15:24:12)分类: 大学之道 |
经常会有学生问我这样的问题:“老师,请您给我推荐一些好的书吧。”
根据我的经验,问这个问题的学生不外乎两类,一类是人生遇到瓶颈需要寻求慰藉的,另一类则是想和老师套近乎但苦于没话题而故意搭讪的。对于那些真正喜欢阅读、有着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来说,他们似乎从来没有遇到过“该读什么书?”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提出,大概也说明了知识和信息的区别。虽然当今大学生的信息接触面非常广,但是却很难将这些良莠不齐、昨日黄花的信息转化成知识,乃至于能力素养。
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会给学生两个建议,一是利用网络检索寻找符合自己需求的书,要学会现代文献检索能力,自主寻找网络资源;二是常去图书馆的书架前转转,把每一个书架上每本书的书名浏览一遍。这样,就大概能够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书了。我曾经布置过一个作业,要求每一个学生去图书馆检索查找书籍,然后列出一份自认为值得推荐给年轻大学生阅读的书目清单,上传到QQ空间与大家分享。后来有一位男生跟我说:“老师,非常感谢您。自从我去了图书馆后,我才明白,我以前不读书是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书。我也终于发现,有那么多的书适合我、值得我去读。我由此喜欢上了阅读。”我想,这个学生的体验已经能够很好的说明问题了。
人生所有的苦恼,我觉得都源于自己无法认知、摆正自己的位置。当一个人身处茫茫宇宙之中,才会发现自己多么渺小;当一个人站在卷帙浩繁,浩如烟海的图书馆里,才会发现自己多么无知。
所以,多去图书馆吧。阿根廷著名诗人博尔赫斯说过:“图书馆是无限的,周而复始的……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位睿智的老人,尽管万年几近失明,但是,作为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他,仍沉浸在被近百万册书籍包围的喜悦之中。
好了,该来说说那个“好”了。
我之所以给学生那两条建议,大概也是想告诉他们,什么是“好”,什么书是“好”的,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需要他们自己去发现。
当然,我可以来说说我的“好”,我也只能说说我的“好”。
在很多场合,我都提醒年轻大学生,趁着年轻,该去多读读诗歌。少年情怀总是诗,诗歌本身就属于年轻人。如果,林语堂所说的“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有点太“高大上”;歌德所说的“谁不倾听诗人的声音,谁就是野蛮人。”有点压人心魄,逼人太甚。那么,孔子所曰的“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则直接告诉你读诗有什么好处。这大概也是能戳中、满足一部分人的功利主义的心态的。我更喜欢俄裔美国诗人布罗茨基在198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说中这样告诉全世界:“但是我坚信,一个阅读诗歌的人要比不读诗歌的人更难被战胜……培养良好文学趣味的方式,就是阅读诗歌。”他同时建议:“你所要做的一切,就是花上两个月的时间,用你的母语诗人的作品将自己武装起来,最好是从本世纪(20世纪)上半期的诗人读起。我估计,只需读上一打薄薄的书,你就可以完成任务,在夏天结束的时候,你就会像模像样了。”
不久前,一个学生埋怨中国的现代诗太“装”,言下之意就是太差劲,没有好诗。我毫不客气地反问他:“你读过哪些现代诗?”看他没反应,我不依不饶地告诫他:“那是可能因为你不去读那些真正的诗。中外现代诗灿若星辰,何必仅盯着那些太‘装’的诗较劲?”
还是要读经典啊!况且,现当代的好诗和好诗人还是不少的。要多读。
当然,很多学生抱怨诗歌太难懂。我觉得大概是中小学的语文老师把他们害惨了,动不动就要去分析别人,分析文章,似乎都急着要做评论家,而很少真正地读一读诗歌本身。从某种角度来说,任何诗歌都是抒情诗,真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抒情性和直觉性。因此,我告诉他们阅读诗歌的四种基本能力:敏锐的直觉性,丰富的想象力,真诚的悲悯心,坚定的自信心。直白点儿说,就是要做一个理性兼带感性的人,做一个自由奔放的人,要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要做一个勇敢自信的人。我想,能做到这一些,读诗,也就不难了。
当然,要做到这一些,本身也不难。无非就是唤醒我们的童真而已。
由此,想到另外一句话:大学教育的本质是恢复人类的天真。
送给你以及,你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