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与建筑:海上花园的诗意栖居

(2013-09-10 09:54:18)
分类: 大学之道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初到长峙岛校区,浮现于脑海的并非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是荷尔德林的这句诗。海德格尔在诠释他的存在主义的时候,就借用了此诗,并对其作了更加细致的解读:“如果人作为筑居者仅耕耘建屋,由此而羁旅在天穹下大地上,那未人并非栖居着。仅当人是在诗化地承纳尺规之意义上筑居之时,他方可使筑居为筑居。而仅当诗人出现,为人之栖居的构建、为栖居之结构而承纳尺规之时,这种本原意义的筑居才能产生。”

海德格尔曾反复强调“筑居”与“栖居”的区别。“筑居”只是人类为了生存于世而劳碌奔波,费神操劳;而“栖居”则是以神性的尺度规范自我,以神性的光辉映照精神的永恒。

虽然海德格尔的“存在”并非物质的“存在”,但是,他的这段解读却能够启发我们去追寻、探究作为物质的存在——建筑的精神与意义。

建筑的精神和意义何在?

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耶在其经典名作《建筑十书》提出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用,美观。反观、映射居住其中的人,则相当于顽强的意志、扎实的能力和优雅的形象三大人性品质精神。而建筑的意义则在于,一方面,建筑形式与风格是建筑师内在灵魂思想的外化载体,另一方面,建筑的形式与风格能给予居住、徜徉于其中的人以精神暗示与审美享受追求。难怪美国著名的建筑师沙里宁要说:“让我去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那么,对于一所大学,建筑的精神与意义何在?

斯坦福大学的首任校长戴维·斯塔尔·乔丹曾在他的开学献辞中说到:“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去过斯坦福大学的人,见识过其古典、优雅、人文、历史的校园建筑之后,都或多或少能理解乔丹为什么会说出此话。

所以,当我徘徊、闲走于长峙岛校园的时候,我总在有意无意地捕捉并体会那些令我怦然心动、悠然静心或者心生敬畏的细节,寻找那些可以称之为大学的建筑细节。

当我第一次站在长峙岛校区的正大门,我不禁犹豫不前。我联想到前一次的由于摔伤而未能成行抵达的惨痛经历,也联想到我的同事对于我的惨痛经历的安慰之词:它是告诉你,它尚未准备好,你等等再来吧!而此刻,我的犹豫不前,倒反而是出于“我是否准备好了?”的怀疑。我突然想到一个词:仪式!是的,这样一座辉煌的建筑矗立在我面前,或许,于我于它而言,我们的相见都需要一个仪式。

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乔迁入宅之前都应有一个仪式,放在我们老家,就要摆“进屋酒”,宴请宾客,恭祝乔迁之喜。

这就是仪式。

第一次对“仪式”这个词感兴趣,是源于一部电影,《蒙娜莉萨的微笑》。影片开头有这样一个情节:这所学校的新学期开学仪式,所有的教授、教师包括校长都会集中在一个礼堂内,礼堂的大门是关上的。然后,学生们都集中在礼堂外面,其中一个女学生拿起一个锤子敲响象征知识殿堂的礼堂的大门,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对话:

校长:是谁叩响了知识殿堂的大门?

学生:我,一位普通女性。

校长:你来此是要寻求什么?

学生:通过苦学获得灵魂……将我的一声献给知识……

校长:那么,欢迎你,所有和你怀有同样的抱负的女性都将受到欢迎……现在我宣布,新学年开始。

于是,所有学生都在学校神圣的钟声里涌进礼堂,接受新学年伊始的第一次洗礼和教育。

这是一所教会学校,这样的开学仪式值得我们感动、深思。这样的开学伊始,学生收到的心灵教育可以说是有所震撼的,才能真正对学生对大学和知识始终怀有一种敬畏和热爱。

我在想,包括我,包括每一个搬迁到长峙岛新校区的师生,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是否也需要一个仪式:告别过去,迎接未来!

用《小王子》里小狐狸的话说:它(仪式)就是使某一天与其它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它时刻不同。

在各种仪式离我们渐行渐远或者形式大于内容的时候,我们迫切需要仪式。

当进入一座大学的时候,也是如此。

当我环绕漫步于清水湖,远眺汪洋大海的时候,我在想,那时而平静如镜,时而碧波荡漾的辽阔海面是否足以激荡起朝气与蓬勃,去远方航行或漂泊?是否能让我们茅塞顿开,心生顿悟,以更加宽广的胸怀与认识、理解和接受一切的人事物,以及公平、正义和真理?

当我上下于文理科楼,向东而立,闭目冥想或者极目远视的时候,我想起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同时,也开始忧虑:面朝大海,是否真的就能春暖花开?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当他们遥望孤帆远影时,是否会有提笔记录抒情或者张口念诵的冲动?

当我经过图书馆前廊进入大厅,仰望高高的穹顶的时候,我在想,进入其中的人们,是否也会像仰望穹顶那样去仰望真理和知识,从而心生敬畏与渴望?我在想,图书馆的书架是否也会高如穹顶,越是珍贵美好的书籍越需要我们用梯子和手脚去攀登才能获取?

当我独自穿越文津广场、蓉浦广场的时候,我想起欧阳江河的《傍晚穿过广场》:“我不知道一个过去年代的广场∕从何而始,从何而终∕有的人用一小时穿过广场∕有的人用一生——∕早晨是孩子,傍晚已是垂暮之人∕我不知道还要在夕光中走出多远∕才能停住脚步?”我也想起顾城的《十二岁的广场》:“我喜欢穿∕旧衣裳∕在默默展开的早晨里∕穿过广场∕一蓬蓬郊野的荒草∕从空隙中∕无声地爆发起来∕我不能停留∕那些瘦小的黑蟋蟀∕已经开始歌唱”。我不知道孩子们能否在这里的广场上仰望蔚蓝的星空,倾听海上的汽笛,远眺汪洋中的灯塔?我不知道这里的广场能否成为孩子们生活以及思考人生的一部分?我不知道这里的广场上,是否会有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欢快的奔跑追逐,深情的拥抱,以及演讲的激情?

当我穿梭于樱花园,途径校训石的时候,我在想,它们是否足够承载一所大学的历史积淀与人文情怀?是否能够见证沧海桑田、海枯石烂?在它们身上,是否依然流淌着文化路105号的朝霞与夕阳?

当我驻足于学生四合院寝室楼下的时候,这种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促进邻里邻外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是否能够让学生们寻得一丝归属感,是否能够让他们更加懂得生活相处之道?

当我流连于幽静小径或者僻静丛林之处时,我在想,是否能够不期而遇浪漫小情侣的窃窃私语和不卑不亢?是否能够瞥见静坐伏笔或者沉思的背影或脸庞?能否看到犹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学者的孤独而神秘的散步与冥想?是否会有学生能够在此真正体验到洪堡所说的大学的自由和孤独?

在大海之滨,在高楼之侧,在高山之下,在花木之丛,在斗室之中,每个人都应该寻找自己的坐标,地理的坐标和心灵的坐标。这些坐标构成了我们身边的建筑,以及内心的建筑,帮助我们建立一座新的大学。

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并未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想,在我们期待大师出现却不可得的年代里,我们倒不妨先从“大楼”开始,以建筑的力量,来重塑大学精神。就像当我们混沌迷茫于道德精神的升华之时,不妨先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容貌装饰形象入手。

海德格尔说,安居是凡人在大地上的存在方式。建筑并不仅仅是通向安居的一种手段和道路——建筑本身就是安居。

纵观世界各地著名的高等学府,无不以建筑与环境上的空间感和视觉效果给人以灵魂的震撼,在风格和元素上隐含着诸多共性,规矩开放的四合院、高耸矗立的塔楼钟楼、粗犷厚重的廊柱、高踞深邃的穹顶、……长期以来,这些元素已成为大学校园的经典和象征。

塑造经典校园的空间和氛围,其意义在于以建筑和空间环境的力量,体现一种时代综合文化,唤起学生对于知识和崇敬和渴求,并对其进行思想、精神上的感染、熏陶和升华,使人超脱于世俗的浮躁,专注于身心的修学。海洋学院靠海而生,依海而建,所要体现的是一种海洋文化,在校园的设计中,同样需要通过经典的校园格局、空间和元素来传达一种大学的精神。

海洋文化的生成背景和空间是海洋,这就构成了海洋文化大气、机智、强悍、浪漫、热情、生机勃勃、充满想像力与创造性的基本特征,也养成了海边人民旷达、灵活、豪爽、容易接受新事物与新观念的心理素质。这也使得海洋文化成为一种具有商业性、创造性、包容性、凝聚性、开拓性、灵动性的文化。而我们就是要在经典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海洋精神。所谓海洋精神,是海洋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是海洋群体的内在品质和积极的价值取向,是海洋群体对崇高信仰和信念的不懈地追求,是海洋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动力源泉。海洋精神体现一个群体未来实现自己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所表现出的势不可挡的气势与意志爆发力。如果你不泛舟海上,举目远眺,你就无法理解大海般辽阔的胸襟是如何养成的;如果你不见识渔民风餐露宿,搏击海浪的艰苦生产作业,你就无法想象礁石般顽强坚固的意志是如何形成的;如果你不目睹蔚蓝大海上千帆相竟、鱼翔浅底鹰击长空的美景,你怎么能体会那海浪般浪漫的情怀。

漫步在海洋学院长峙岛校区,曾经“一脚就能把足球踢到海里”的玩笑似乎成为了可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成为了可能;诗意的栖居也成为了可能。然而,这些也都仅仅只是猜想而已。

清澈宽广的清水湖,没有沉思与遐想,它也许只能顾影自怜,波澜不惊。

面朝大海的楼宇,如果没有豁达的内心,开阔的心胸,宽广的视野,春暖也不一定会花开。

深邃静穆的图书馆,如果没有学生渴望真理的眼神,没有学生孜孜不倦的阅读,没有学生伏案疾书的身影,它也只能是一座呆板的房子,了无生气。

宽阔的广场,没有激情的身影,没有勇敢的穿越,它也只能是方方正正的一些大理石。

浪漫的樱花园和厚重的校训石,如果没有细心的抚摸和解读,历史只能是冰封的锈迹斑斑。

四四方方的四合院,如果没有四目相对,没有和声细气,它或许也只能是冷冰冰的一个钢筋水泥盒子。

幽静的小径或者茂盛的草坪,如果没有鲜花与赞美,没有沉思与漫步,它也只能寂寞的草木而已。

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说:建筑的一半依赖于思維;另一半则源自于存在与精神。这话,大抵是有道理的。这存在便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的人的存在,这精神便是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气度与勇力。

面朝大海,是否真的能春暖花开?

充满劳绩,是否真的能诗意栖居?

海上花园,是否真的是浪漫学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