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诗歌阅读:想象力与自信心

(2012-02-25 22:14:22)
标签:

文化

分类: 若有所思

近日,细读北岛的诗,再一次深感诗歌阅读的困难与艰险。

诗歌给一般读者造成的阅读困难是公认的:语言、意象太过抽象,情感思维跳跃性大,有些甚至晦涩难懂,无法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本意。

其实,我倒觉得,阅读诗歌最重要的是需要两种思维,一是指向未来的丰富的想象力,二是回归内心的坚定的自信心。

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的亚里士多德曾从“摹仿”的角度来这样阐述诗歌的使命:“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写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描述可能发生的事”。也即“应当按必然律去摹仿”。可见,真正优秀的诗歌,都是指向未来的,无论是在情感的抒发,事件的叙述,意象的选择与创造等等。尽管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描述可能发生的事”,但是,未来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和未知,因此,诗歌的阅读与理解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有些诗歌,它选取的意象或者描述的事件是已然存在或者发生的,但是,其所要表达的情感是指向未来的;有些诗歌,它连选取的意象或者描述的事件都是未来的,未曾存在或发生的,这就是想象的魅力,在这种场景的语境下,它的所要表达的情感更是倾向于未来的;有些诗歌,它单独的意象是已然存在的,但是,由众多已然存在的单独的意象所组成的诗歌总体意象组合是想象力的产物。从这个角度来说,“诗歌如画”的譬喻是恰当的:就像排列组合一样,耳熟能详的意象事物,通过诗人或者读者的自由组合排列,就有无限种可能的画面或场景。但是,无论意象、事件如何变化,始终指向未来的,便是情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证明,情感是不可重复的,至于回归则更是不可能的倒退。因此,诗歌的情感要么是诗人有意表达未来,要么就是诗歌本身自然趋向未来。就这层含义上来说,诗歌的阅读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借鉴过去,观察当下固然必不可少,但是,更重要的是探索未来的敏锐与机智。很多读者往往习惯从现实当中寻找、印证诗歌中意象、事件和情感,但结果往往是无功而返,陷入更大的迷茫。

至于回归内心的坚定的自信心,则是读者对自我艺术欣赏能力的肯定。俗话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也是如此。诗歌一旦完成,脱离了诗人的笔端与思维,它就身不由己了,甚至连诗人都是身不由己。在把握诗人在诗歌当中所营造的整体情感氛围的前提下,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鉴赏能力、生活经验与情感触角来理解诗歌。很多读者非常顽固地非要站在诗人的立场上去揣摩诗意,意欲抵达诗人的本心。但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徒劳的。除了诗人自己,没有人能真正完全彻底理解他的诗歌,做到丝毫未差。诗歌作为一种文字跃然纸上之后,它在情感上所能达到的膨胀程度,有时候甚至是诗人自己都始料未及的。即便是“熟读百遍,其义自见”,它所能“见”的程度也是不可能精确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评论尤其是诗歌评论,是很难的。但是,作为读者,评论家,必须有足够的自信心与勇气。当然,这种自信心与勇气是建立在自己较为成熟、准确的诗歌鉴赏力的基础上的。为什么我不能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诗歌呢?作为读者,我们应当时刻这样问自己。可以吗?当然可以。唯有如此,才是诗歌评论的繁荣之根本。我们常常感慨:说不尽的《红楼梦》。其实,诗歌也是说不尽的。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

本质上,诗歌就是画。静态的,或者动态的。情感无时不刻地川流其中,一直向前。只要我们细心地观察,大胆的揣摩,诗歌都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太阳。

 

                                              2010-3-28下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