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的信任何处寻
(2012-01-29 21:15:52)
标签:
文化 |
分类: 若有所思 |
方舟子和韩寒正在微博上掐架、对峙,甚是闹腾,这跟我无甚关系,我只是由此想到了自己的一些经历,有所体悟而已。
记得去年夏天旅行途中途经西宁,转机去乌鲁木齐。在民航售票点等候机场大巴,由于旅途劳累,背包行李过于沉重,我看大厅里旅客寥寥,就把背包放在了身边的座位上。过了一会儿,一位有点年岁的保安过来,指着我的背包,以颇不耐烦的口气对我说:“你把背包放到地上去,占着座位,等会儿有人来了就没地方坐了!”我当时一愣,继而看了一下候车大厅,加上我和朋友总共才四五个人,座位都空着。于是,我对保安说:“我先放一下,地上比较脏,等一会儿有人来了我会让位的。”我不知道那保安是没听懂我的意思,还是过于固执,依旧是不依不饶:“你们这些人就是这样,占着位子,等会儿肯定也不会让的!”我听出了他的话中给人扣帽子的潜台词,对他这种凭经验先入为主给人下定义的态度稍有微词,再加上我的年轻气盛,所以也依旧固执己见。不过我还是强调“等会儿我一定会让的”。那人也是也没办法,嘀嘀咕咕了一阵儿也就罢了。之后,大厅里人渐渐多了,我也就把位子给让出来了。
我不是想大谈公共文明礼仪的大道理,而是对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不信任颇有感慨。也许我的固执己见也有点斤斤计较,但是,倘若那保安对我(包括其他同样的人)有信任(因为我们素不相识,未有瓜葛,我长得也不算霸道),那么在那种场合,这件事儿的方方面面完全可以很完美:我可以摆脱沉重的行李束缚、我的背包也不用摆在肮脏的地面上、有旅客来我可以彬彬有礼地给其让位、不会有我和保安的这番争论,等等等等。对于那位保安的行为,我觉得,无论是过往经验使然,还是主观意识的判断,我都觉得,社会之中人与人的这种不信任令人感到没有任何的安全感。因为不信任,因为没有安全感,我们才不敢去扶跌倒在路上的老年人。
可是为什么会不信任呢?这个问题无须累赘了。
在南疆生活了一年半,因为新疆特殊的状况,外出旅行途中经常为遇到岗哨验查身份证的事儿,这事儿我能理解。在一次从石河子到乌鲁木齐的路上,那是恰逢非常时期,所以遇到了更加严格的盘查。但是,在车上,我也得到了这样一个信息:所谓的验查身份证其实主要是针对维族人的,对汉族人的验查相对比较宽松。我由此又想到,这次的不信任前面又加了一个“选择性”的定语,这样的“选择性不信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有问题的。现实生活当中,其实在内地,这种“选择性不信任”也随处可见,这不仅造成了当事人之间的隔阂,也让第三方产生了被歧视感与不公平感。
2012年春晚上,黄宏在小品《荆柯刺秦》当中最后对穿越剧的批判可谓一针见血,振聋发聩:“《荆柯刺秦》这故事我从小就给你讲,我现在给我孙子讲,你们这么一折腾,到时候一播出来,我孙子还以为我撒谎呢!盒饭吃不好顶多闹几天肚子,你们这玩意儿整不好,坑害的是几代人!”由此联想到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段子:“欧美穿越剧都是往前穿,因为他们找不到历史;中国的穿越剧都是往后穿,因为我们看不到未来。”我们的穿越剧,先不管“穿越”得好与坏,就看往哪个方向“穿越”的问题,倒确实如这个段子所说的:看不到未来。为什么我们看不到未来,因为我们没有信仰,没有理想。
这是对时代,对未来的不信任。
我们总是说“诚信”,要求一个人诚信,但实际上,诚信这个词的指向性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双向的:“诚”是指向自我的,要做到诚实,而“信”是指向他人的,要信任,信任自己,更要信任他人。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诚”与“信”,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充满人情味,才是一个“礼尚往来”的社会。
今天正月初七,对于忙碌的人来说,明天(正月初八)才是新的一年真正的开始。愿新的一年,我们能够生活在一个充满诚实,充满信任,充满理想,充满信仰的社会里。
风生水起,云淡风轻!
2012-1-29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