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應該受到表揚
(2010-02-09 15:48:45)
标签:
表揚見義勇為李寶智人情冷漠 |
分类: 若有所思 |
五年前,有黄建新导演,范伟、陈好和王志文主演的电影《求求你,表扬我》突破传统观念,在时代的背景下,体现了一种理想与现实的悖离,被称为“矛盾中的生活样板戏”。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家住农村的打工仔杨红旗(范伟饰),因为父亲当了一辈子劳模,心里特别期待自己也能受一次表扬,于是他到报社讲述自己如何解救一名险被强奸的女大学生欧阳花(陈好饰)的事迹,可是没有人相信他,他便不断地四处讲述,终于引起了报社领导的重视,派记者古国歌(王志文饰)进行调查。但正当事情要水落石出时,女大学生站出来要阻止这件事,面对女孩一生的清誉和一个农民儿子一辈子的心愿,古国歌也不知如何取舍。
一个是有着淳朴信念的孝子,一个是按照事实报导的记者,一个是希望过简单生活的大学生,三个人的出发点都是真心的,从每个人的立场看都是对的,但碰在一起的结果却是各自都受到了伤害。欧阳花的简单生活被摧毁,为了不被突如其来的遭遇改变人生的轨迹,她撒谎、否认,拒绝帮助曾经给予她帮助的杨红旗,杨红旗充满人性化的理想遭到了扼杀,而古国歌也因此陷入了矛盾,挣扎在对与错之中。
一直以为,像这样的故事情节只会在电影、电视等虚构的文本中出现,而且,我也一直认为,虽然这样的电影故事情节颇具后现代主义的韵味,但终究是不现实的,当事人也免不了沽名钓誉之嫌。但是,今天央视十二套“大家看法”栏目播出的一期题为《求求你,表扬我》的节目,却改变了我的世俗看法。
节目中,陕西今年47岁的李宝智是千阳县文家坡乡曹家原村一组村民,他一直乐于助人、见义勇为,从1983年以来先后5次救助7人(次)脱离险境。1983年的一个深夜,他救助了两名走失儿童。后来,他又多次在路遇车祸后及时相助,使伤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去年10月,李宝智在目击一场车祸后,将受伤的驾驶员及时送到医院。事后李宝智询问被救者恢复情况时对方的态度冷淡,让一直默默做好事的李宝智萌生了自荐见义勇为称号、为自己正名的念头。随后,他向相关部门申报了“见义勇为”奖后经有关部门核实,千阳县广播电视台在去年专门发稿宣传了李宝智的事迹,并向市委宣传部以及上级媒体上报了事迹材料。宝鸡日报、陕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及新华网、新浪、腾讯、网易等媒体相继进行了报导,此事受到各界人士和广大网友的关注。该县政法委也在按照程序积极为李宝智申报见义勇为称号,并专程慰问了李宝智,并与2010年1月22日表彰了自荐见义勇为的农民李宝智。
其实,早在2009年10月13日,《洛阳晚报》也刊出过题为《求求你,表扬我》报导,讲的是重庆市渝中区55岁的张福干(化名)19年前因“赌博、向管理对象借钱”等原因被单位开除,落下不好的名声。19年来,他拿着曾在温泉里勇救同事的材料,奔波上百次申报见义勇为,只为相关部门对自己进行表扬和认可,以证明自己不是坏人。
比较三起“求求你,表扬我”的事件,我们可以比较得出,电影《求求你,表扬我》中,杨红旗是为了告慰所谓的已经去世的父亲而萌生寻求表扬的念头,有意实施了勇救欲被歹徒强奸的女子的行为,并找到报社媒体寻求表扬。而其最后也因未得到有关部门的表扬而一怒之下“干”了其当初救过的欧阳花。而且,故事本身纯属虚构,免不了夸张、荒诞的嫌疑;《洛阳晚报》的《求求你,表扬我》中的张福干,通过报导,我们也可以发现,其背后可能有“为证明自己不是坏人”的自私的嫌疑。因为,张福干救助同事性命之事发生于早在其被开除之前的1983年,而其申请见义勇为奖则是在1990年被开除之后,这显然使人怀疑其动机。但是,央视二套“大家看法”《求求你,表扬我》中的李宝智则不同,首先,他自1983年以来一直默默无闻地救助了8条人的姓名,而且,还在村里创办了幼儿园——尽管因为办学条件等原因,上级有关部门要求你整改。除此之外,作为一名党员,平时,在村里他也是公认的热心人。事实上,最后,李宝智也获得了上级部门颁发的“见义勇为奖”。
比较三起事件,我感觉到,时代在进步——部份在进步,部份在退步,人的观念也在改变。我倒是赞成和支持李宝智的行为,也为其最后获得“见义勇为奖”而叫好。因为,虽然时代前进了,但是,社会上很多人的思想却没有及时跟上,鲁迅所说的“看客”在中国还是比比皆是,见义勇为者,甚至受害人得不到看客的援助而遭受劫难的报导在媒体屡见不鲜。更有甚者,见义勇为者竟然被当做一些奸诈之人敲诈勒索的目标与对象,实在令人心寒。而李宝智在采访中提到的关于遭遇被救助者冷漠对待的现象,本人也是深有感触,而且也有切身体会。我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商场门口,看到一位老大爷正使劲地拽他的自行车,由于太拥挤,一直挪不出车子。因为车比较多,他在一辆辆地挪,我就上前指着一辆车子问这位老大爷“是不是这样车子”,老大爷低着头没回答,似乎根本没看到我。待到我们两个一起终于把他的车子挪出来之后,我原以为他会说一声“谢谢”,可是没想到,他都没正视我一眼,提着车,掉头转身就骑走了,留下我尴尬地站在那边。我倒不是说一定为了听那一声“谢谢”,我是一位,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相敬如宾,尤其是在公共场合,秩序尽然,相互扶持,礼貌对待是构建我们现在所谓的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的,而且,我觉得,人的问题解决了,其它的问题都是水到渠成的。但是,在现在这个社会,在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的人情却在变得冷漠,即便,对待那些受到过他们帮助的人,也是如此。
尽管我说现在社会的人情日益冷漠,但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的,达到挽救国家财产与他人性命,小到在公交车上为他人让座。这是我们提倡的,可是,有些时候,我们越是提倡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另一面却反而越是弱化了。甚至到有些人认为自己受到别人帮助时理所当然,而另一些人则会怀疑他人见义勇为背后是否有其它目的。
另一方面,我也联想到前段时间提到的关于学生主动申请奖学金等对待荣誉的主动性的问题,我想在此再次强调,作为一个人,我们应该有相当地荣誉感,应该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真正地荣誉。我想,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的目的之一也是如此吧。之后,我们就要凭着我们的良心,凭着对这个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与正义感,去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使社会朝着和谐方向前进的事情。在此前提下,只要是合情合法合理,我们有理由、有权利去味自己争得我们应有的荣誉。当然,我们也提倡雷锋式的做好事不留名的行为。但是,一旦社会上再次出现李宝智的现象,我们能够更多地给予一些支持。同时,我们也应该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个人是完全赞成李宝智的行为的。李宝智的出现,不再是一个个体寻求外界表扬的个人行为,而是对已我们社会当中某些群体的灵魂惊醒与拷问。同时,也给我们思考问题指出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思考,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实就是回归传统。
2010-2-9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