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绍兴老照片之二(京杭运河古纤道)

(2008-02-19 15:20:17)
标签:

杂谈

分类: 闲情雅致
绍兴老照片之二(京杭运河古纤道) 

   (摄于20世纪30年代,照片来源:绍兴图书馆网

    古纤道是水乡绍兴的一大人文风景。

    绍兴古纤道位于浙江运河绍兴段的河面上,旧时西起钱清江,途经湖塘、阮社、柯桥、东湖、皋埠、陶堰、东关等集镇,东至曹娥江,全长75公里。据《越绝书》记载,出绍兴东廓门至曹娥江段浙江运河,是古越时期就已形成的“山阴古水道”。到西晋时,会稽时期史贺循又主持开凿了从绍兴西廓山至萧山西兴的浙江运河西段,至唐元和十年(815年),现东观察使孟筒又大规模疏浚浙东运河,由于河面宽,舟行方便,河堤早已成为人们行舟背纤的通道。但因土堤纤道并不坚固,“聚雨辄颓”。到了明弘治年间,山阴知县李良改用坚硬平实的大青石铺砌纤道,“自虹桥达钱江,亘五十余里,塘以永固,田不为患”。清康熙年间,山阴庠生余国瑞也捐资倡修,数年竣工。此后又多有修缮。

    纤道,顾名思义是架设在水面上,由一座座石头“桥”连接而成的水上通道,既可以背纤行舟,又能躲避风浪。因多为官府出资修建,亦有官道、官塘之称。古时行船,没有现代化的机械动力,全靠人力。古人圣贤睿智,发明了帆,知道借用自然之力来为人所用,但是,帆也只能在起风之时或顺风之时才能尽起所能;而且,帆船古代也多见于海上航行,在内陆河流之上千帆相竞的场面倒并不多见,何况是在河道交错纵横、狭窄悠长的水乡绍兴。

    于是,纤道应运而生。

    于是,纤夫应运而生。

    什么叫纤夫?简而言之,即依靠背纤拉船为生的人。这是古代或者20世纪早期水岸人家劳动谋生的劳苦职业之一,现在已经为数不多见了,不过可能在西北内陆地区仍旧可以见到。但是,纤夫的艰辛却绝非一句话能够道尽的。从事纤夫职业的一般为农村男性,也有为数不多的妇女迫于生计加入到这个属于男性的职业行列中。背纤拉船是一桩体力活,且非一般的体力活,因此,纤夫需要有健壮的体格,能够抵挡酷热严寒,霜雨风雪;衣衫凋零,神情悲戚。纤夫一般是通过被人(主要是官员和商人)雇佣,获取微薄的报酬。当然,也有自食其力的临时纤夫,既是船夫又是纤夫的,这一般也是底层的小商业者或者运输者。大家看过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能够体会到纤夫的艰辛:画面上是炎热的夏天,河边的沙滩上行进着11个衣衫褴褛的纤夫,他们有愁有悲,有愤有怒,各具情态。纤夫,走进了声乐天地,走进了世界美术名作,但是,却是以辛勤血汗的代价。

    我记得有一位作家是这样来回忆他的纤夫经历的:“我做过纤夫,但没体验过"妹妹坐船头"的情境;我做过纤夫,但没领受过尹相杰先生的那份潇洒,他是在做戏,我是在流汗和流泪。”是的,纤夫是艰辛的,甚至辛酸的,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何来那份卿卿我我。我们不能说尹相杰的《纤夫的爱》是胡说八道,但是,至少脱离实际,是过度高于生活的艺术想象或憧憬。

    今天,桅杆与船帆已被柴油机取代,纤夫这一职业在绍兴水乡也可以说是完全销声匿迹了,古纤道上再也看不到他们辛勤劳作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他们声嘶力竭的吆喝。但是,作为曾经维系无数纤夫生命的纤道却留了下来,它曾经那么紧密地联系过纤夫的生命与家庭的延续,它是一条生命之路。我也曾经多次驻足、徘徊于这条承载着历史与辛酸的道路只上,无数次想象生活的艰辛与生命的宝贵。

    “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 古纤道仿佛一条历史的飘带,连接着繁华与沧桑。今天的古纤道因其造型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在国内绝无仅有,而备受中外游客和影视工作者的青睐。曾经是一条辛酸之路,如今却成为一条观光之道,历史是在作何解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