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抗震救灾的那些事,别让“常识”欺骗了你

(2013-04-24 08:47:31)
标签:

那些事

于此

眼睛

背后

万贯

分类: 杂谈

    雅安7.0级地震,抗震救灾,许多的故事,那些悲伤与感动,是否似曾相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为什么,灾难过后,我们却总是收获大致相同的过程与结果。个中的原因,可能很多。不过,在笔者看来,关于地震发生前后的许多“常识”,其实,我们真的未必已真正地认识!

    首先,关于地震的预防。现有的科技虽未必能准确预报,人力更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这是“常识”,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毫无作为。事实上,我们可以做得更多,并且还能确有成效。

    比如,关于地震的预报,从科学的层面,人类尚不能完全精准地预报每一次地震的发生,但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地震前自然的突然变化、一定范围内气候的异常、动物的异常表现、地磁的变化等等,其实也是在提示地震的可能发生。正视这一切,或许未必能准确地预测每一次地震,甚至还能造成局部范围内的恐慌与混乱,但假如能真的避免悲剧的发生呢?是否该允许更多的民间地震研究活动,是否政府在收到类似预警的时候,能够让公众多一点知情权?又比如,关于防灾,即使我们不能精准预测地震的发生,对那我们可以认识、评估不同地区的地震风险,并可以在相关建筑的防震标准、公众防震知识的传播、政府相关应急预案等方面,做的更好。

    其次,关于灾区与灾民。中国是个多灾多难且算不上富裕的国度,许多人的思维总是有意无意地留在这样的层面,即总以为房倒屋毁、有人死伤的地方才是灾区,总以为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缺衣少食的人才是灾民。如此,真真大谬也。其实,受到地震影响的地区,都可以叫做灾区。而生活或工作在灾区且受到地震影响的民众,都可以叫做灾民。易言之,即使是顶级的别墅区,也可以是灾区,纵使是腰缠万贯的人,也可以是灾民。灾区与灾民的定义,只与灾难相关,而非其他因素。模糊或者混淆了灾区与灾民的定义,有时候,不仅不利于抗震救灾,还会滋生、激化社会矛盾。

    第三、关于政府救灾与民间救援。通常的观点,政府是救灾的主体,政府救灾是自觉行为。民间救援只是爱心之举,是自发行为。不过,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公民意识的觉醒,这样的区分算不上严谨。其实,这两者都是最任何灾难所急需、且很必要的救援力量。因此,在强调救灾是政府职责的同时,我们更应当培养民间救援力量与相关体系的建设。否则的话,亲疏有别,不仅会延误救援,也不利公民社会的建设。

    至于抗震救灾的内容,不仅包括及时搜救遇难者、救治伤员,给灾民提供基本的食宿,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政府救灾的内容还应当包括:及时恢复灾区正常的生活秩序,包括供水、供电、道路及通信通畅、防疫等基本的公共服务,以及灾后对死伤者的抚恤、抚慰、重建等工作。

    还要提一下的是,关于爱心捐赠,任何的捐赠,都必须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而适当的捐赠,总是利于灾区民众。至于若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问题,当然不能回避,但也不该就此而丧失对慈善的信任。事实上,当下慈善事业的主体逐渐多样,也给更多人提供了更多不同的选择。

    第四、关于媒体的报道,灾难背后,总是能涌现许多感人的故事。适当的正面新闻,可以激发、凝聚更多救援力量。不过,对新闻报道而言,最重要的是传递各种及时、准确的信息,尤其是灾区的现状、民众的需求、救援的问题等。选择的标准,不是为了宣传而宣传,而是为了真实而真实。换句话说,相关的媒体报道,应当是在依法且遵守媒体基本伦理准则的情况下,更多地发出真实的声音,而非铺天盖地的各种煽情报答。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果,对于地震这样的灾害,不能更客观、正确地认识,我们又谈什么“抗震救灾”,更遑论我们可以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