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留守儿童溺亡的悲剧,其实也可以避免
(2012-05-14 16:00:59)
标签:
育儿
美国
悲剧
农村社会发展
家庭生活
杂谈
|
分类:
评论
|
在人生众多的悲剧中,“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凉让人心碎。可假如,一个家庭,一对年迈的老夫妻,两个中年的儿子,还有六个年幼的孙子女,突然之间,六个孩子失去了五个,这又该是怎样地惨绝人寰?
近日,媒体报道了发生在江西宜春农村的一则悲惨新闻。两个儿子外出务工,72岁的王久寿和71岁的李细秀夫妇便在家里照顾六个年幼的孙子女。天热的缘故,六个孩子结伴出去玩,后来又去村后的水塘里玩水。结果,悲剧发生,五个孩子溺水身亡……
尽管,纯粹地看,这完全是因为孩子的贪玩、老人的一时疏忽,算是件意外。不过,放置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悲剧,恐怕也不能完全算是什么意外。
五个孩子溺水身亡的背后,有两个不能被忽视的社会原因。其一,是日益严重的“留守儿童”问题,即对于那些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而言,关于他们成长的问题;其二,是农村社会的日益“荒芜化”,村庄衰落、基础设施欠缺,年轻人纷纷外流,只留下老人、妇女、儿童的农村社会,本该有的生机与活力日渐荒芜!
对于前者,相关调查显示:在中国农村地区,目前的“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这种远离亲生父母、仅由老人隔代照顾的现实,往往意味着父母之爱、正常家庭生活内容的欠缺,对那些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而言,这不仅很容易让他们处于照顾不周的境地,也很容易导致他们生理、心理上的问题。
对于后者,日渐“荒芜”的农村地区,虽然不会是“吃人”的黑洞,但相对于文明社会的今天,这种“荒芜”却真的可以吞噬很多、很多的东西。农村的文化、传统、习俗,乡土社会的人情、亲情,乃至社会发展的希望!甚至,当他们遇到突发状况时,连救援的希望都没有。正如媒体报道中所提到的,当悲剧发生时,村子里连个能下水救人的年轻人都找不到……
这真的是避不开的悲剧?坦白说,这样的悲剧其实也是可以避免的!
其实,“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好,农村社会的“荒芜化”也罢,说到底,这些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当然,这并非是我们所期待的,而是社会发展出现了较大的偏差所导致的。
如果,我们能够改变一些社会发展的政策,特别是户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还有政府对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视。如果,我们能够让那些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可以在城市里安家落户;如果,我们能够让那些勤劳的人可以通过劳动获得能支撑正常家庭生活的报酬;如果,我们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得起病、上得起学且老有所养;如果,我们能够让那些农村社会依旧保有生机,“留守儿童”的问题、农村社会“荒芜”的问题,还会那么严重么?
这并非是天方夜谈,而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要求。记得以前在看过一集关于国外“专业保姆”的电视节目,让笔者影响深刻的并非是那些“保姆”的专业能力,而是那一对向专业保姆机构求助的美国夫妇的生活状况。丈夫是一位清洁工,妻子则在家照顾孩子。若是换成中国夫妇,可以想象他们会是怎样的生活处境?但那对美国夫妇,他们不仅有宽敞的住房,甚至,他们还可以生育并抚养三个小孩……
守望一个家,让幼有所教,让老有所养,让这个家庭更温馨、幸福,这当然是父母的责任,但政府、社会何尝又不是有责任让那些父母可以更好地守望他们的家?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