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卫生部要求“严打”还需自身“硬”

(2012-03-28 09:05:46)
标签:

医疗制度

医患关系

克林霉素

卫生部

一个巴掌拍不响

杂谈

分类: 评论
    3月27日,针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生被残杀”事件,卫生部要求严惩凶手、严厉打击残害医务人员的罪行,并要求对医疗机构门急诊、病房等重点科室、部位,实行24小时安全监控,合理调配保安力量,确保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得到保护。(中国新闻网)
    医生在医院被“病人”残杀,如此暴力行径,当然要给予严厉的谴责。而对于行凶者,也一定要依法处置。这是正常社会所应有的思绪。不过,回顾我们的身边,类似事情的一再发生,甚至,对于这样的悲剧,竟然还能引来网络上的一片叫好之声!对此,我们是否有更深的反思?
    医患关系为何如此紧张?从应有的彼此信任,到不信任,乃至仇视。如此悖谬的现实,究竟是什么造成的?你可以说,是当下许多人过于浮躁,缺少必要的爱心、宽容。也可以说许多人法治意识淡漠。但正如一个巴掌拍不响,医患关系的突变,关键还是在医疗制度本身。
    改革渐深,我国的医疗体制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新一轮的变革。引进市场机制,本意是提升医疗事业的效率与活力,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但体制方面的缺陷,特别是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医疗及农村医疗等多层次的医疗模式而导致的不公,加上社会收入贫富悬殊、地区经济发展不均的现状和政府投入的严重不足,使得这样的医改渐入歧途,也根本性地违背了医疗事业的发展规律。
    换句话说,在当前的医疗制度下,不仅保障水平低下,医疗资源配置也严重失衡。这就出现这样的难堪局面。除了那些特殊群体、富裕人群可以充分地享受这种“制度”。对其他群体,却近乎是一种“灾难”。一方面,对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而言,“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是他们无法逾越的障碍;另一方面,对医院、医生而言,为了生存,也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以药养医”,开大处方、重复检查,甚至让病人过度医疗,几乎成为他们不得不为的“选择”。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现有医疗制度下,央视连续两年在专栏节目中关注“药品价格”问题,一种出厂价仅仅为15.5元的药品,经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生等环节,最后价格涨到了213元售卖到患者手中,利润达1300%。而出厂价每支仅为6毛钱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到中标价时,变成了每支11元,而到了医院之后,零售价则高达每支12.65元!中间利润超过2000%。
    这样的医疗制度,如何能让病人信赖?这样的医疗制度下,医患关系又怎么能和谐?
    其实,医者仁心,人性也本善。离开社会现实,单独地强调医生的道德水平,或者单独地阐述病人应该怎样,都有失偏颇。再回到类似病人残害医生的行为,发生这样的悲剧,医生、病人其实都是输家。而病人看不起病、看不了病,医院、医生专注于高收费,也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打铁还需自身硬”,卫生部要求“严打残害医护人员的罪行”,这可以理解。但卫生部不去改革医疗制度本身,不去改善现有的医疗问题,让更多的人看得起病、看得了病。却只是强调各医疗结构加强安全保护,真的像是个笑话。试想:如果制度得不到改善,这样的暴力行为肯定还会发生。而沿着这样的思路,未来,我们去医院看病时,是不是像进机场那样要先过安检门?又或者像银行窗口那样隔着柜台、玻璃看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