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药,谁要?

(2011-11-14 20:55:06)
标签:

每周质量报告

克林霉素

磷酸酯

医药代表

高价药

分类: 杂谈
    去年五月份,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曾报道过“药价畸高”的问题,一种出厂价仅仅为15.5元的药品,经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生等环节,最后价格涨到了213元售卖到患者手中,利润达1300%。一年半之后,央视又一期的《每周质量报告》再度谈论此事,让人吃惊的是,畸高的“药价”非但没有半点收敛,而是越发地疯狂。
    以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为例,其出厂价每支仅为6毛钱,但到中标价时,却变成了每支11元,到了医院之后,零售价则高达每支12.65元!中间利润超过2000%。不仅是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在央视栏目记者长达一年的调查中,其随机挑选的抗菌、消炎、治胃病的20种常用药,从厂家到医院销售,中间的利润都超过500%。
    同“住房”一样,“药”固然是一种商品,但更具备社会属性。毕竟,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不生病。而一旦不幸染病,除了靠身体的自我修复,更多的,还是需要求医问药,需要借助医术、“药”来维护身体健康。因此,提供更多品种、更具疗效且更廉价的“药”,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不仅是医药企业的“道德血液”,也是政府的起码责任。
    遗憾的是,尽管我们有《药品管理法》,有发改委等部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的政策,还有国家制定药品集中采购和招投标制度。但在实践中,非但没有出现我们所期望的“降低药价”、“减轻患者负担”之情形。相反,却是卫生主管部门、药企、流通渠道的药商、医院等编制而成的利益链条,将“药”的价格哄抬到一个又一个让人惊叹的高度!将“药”变成更多人难以承受的负担!
    记得去年央视报道此事时,曾以一种“芦笋片”为例,出厂价仅15.5元的药品,经政府的参与,便有了高达136元的政府指导价。在此基础上,药商、医院再“合理”地加价,于是,到了患者手中,价格就成了213元。这十多倍的差价,中间的利润究竟去了哪里?答案很明显。
    “药”,谁要?从曾经的医药代表、医院、医生、病人,再到如今的医药代表、“药品招投标”、医院、医生、病人,政府的参与,非但没有瓦解高价药的生存空间,却在无形中夯实了高价药的基础。一方面,多了一组人、一组利益参与,不管是公开的,还是灰色而见不得光的,总是有人要分一杯羹;另一方面,有了官方畸高指导价,药商、医院热衷于高价药,也就更加地理直气壮了!
    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如果,没有政府的参与,如果,我们的医药市场是一个自由的市场,在充分竞争的情况下,从厂家到患者,“药”的利润能达到500%么?
    “药”,谁要?药厂、药商需要,但他们在乎的是利润;公众也需要,但他们在乎的是“价廉物美”。而平衡两者的,除了他们的“道德”,更多的,应该是政府的“责任心”。但悲催的是,政府也“要”了,但不是在“药”里找寻责任,而是耻辱的利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