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了“孝子”,还要培养“慈父”么?
(2011-10-31 21:52:26)
标签:
中国
孝子
培养
专业委员会
孝文化
杂谈
|
分类:
评论
|
由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30日在北京启动。该工程将计划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培养百万中华小孝子,为全国亿万孩子树立道德榜样。(中广网北京10月30日消息)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在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礼仪当中,“孝顺”二字始终居于核心位置。这不仅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的基础,也是中华文明传承、发扬的基础。但“孝顺”并不等于“孝子”,要想达成真正的“孝顺”,除了要“子孝”,还要“父慈”,以血缘为纽带,以亲情为基础,以社会为背景,将家庭、亲情之爱,升华成全社会的道德规范,并影响更多的人向善、存爱,才能有真正的“孝道”。
因此,对于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培养百万中华小孝子的做法,尽管看起来很美,但在实际上,根本就是一则笑话。
一方面,用“流水线”式的培养模式来批量生产“孝子”,毫无科学依据。毕竟,“孝道”的培养,绝非一夕之功,更不是一项工程所能解决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再则,从教育的角度谈“孝”,在校园里强调道德的教育,我们一直都在坚持。但这么多年下来,我们的道德是进步,还是退步?不管我们信、或者不信,道德滑坡的现实就放在哪里。
另一方面,即便我们真的培养出了“百万小孝子”,那要达成“孝顺”,是不是还要培养一百万的“慈父”,否则的话,“孝子”们回到家中,若不幸面对的是或贪婪、或无知、或无耻,总之是道德败坏的父亲,“孝子”的“孝”还能坚持多久?
再退一步,即便是这一百万的“小孝子”幸运地拥有了一百万的“慈父”,但假如他们的身边又不幸地有一百万个不孝顺的家庭,并且别人用“不道德”走捷径,凡利益事便先占、先得,劣币驱逐良币,“孝道”又如何能长久?
所以,要让“孝道”回到我们的身边,要重塑所谓的社会道德,绝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从制度的层面,先规范社会秩序,让良善道德能够有存在的基础。否则的话,就算培养好了“孝子”,还得培养“慈父”,培养好了“慈父”,还得培养好的“邻居”……到那时,我们又该培养“孝孙”了吧……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