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老人能不能坐公交车
(2011-08-11 10:26:13)
标签:
上海
杭州图书馆
公交车
歧视
中国青年报
杂谈
|
分类:
评论
|
上海82路公交车,一位辛苦捡纸板与塑料瓶的头发花白的老人,带着捡来的几大包物品登上公交车后,遭到一名男乘客的谩骂,最终,老人携带的塑料瓶、纸张多数都被扔下了车。(东方网消息)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当然要遵守相关的规则。但这样的规则,除了涉及公共安全问题之外,不应该有任何的“人身”的区分。从公民的权利角度来看,拾荒老人当然可以乘坐公交车,只要他们没有携带违禁物品,只要不是在车厢极度拥挤的状况下,携带大量、超尺寸的行李,都可以乘坐公交车。
发生在上海的这起驱逐拾荒老人下公交车的事件,尽管,只是个别乘客的行为,但也足以显现一个严酷的现实问题,即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衡,这种基于身份的歧视,日益抬头。
同样是在上海,此前网络上曾流传过一组照片:几位乘坐地铁的农民工,放着空荡荡的车厢里的位置不坐,而是直接坐在了地铁的地板上。尽管,地铁方面没有如此规定,也没有人直接指责他们,但这些农民工选择坐地板而不是椅子,除了他们内心的良善,更多的,还应该是屡受歧视目光之后的本能回避……
事实上,在时下中国,城乡之别、地区差异,城市人对农村人,大城市对小城市,本地人对外地人,有钱的对没钱的,当官的对老百姓,这种基于“身份”的歧视越来越严重。2009年的时候,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39健康网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99.1%的受调查者认为“身边存在歧视”,其中26%的人表示“歧视无处不在”。而对于什么歧视最严重的调查,有56.7%的人首选“身份歧视”。
更悲哀的是,官方的许多制度,不仅涉及这种身份的歧视,还用法律或政策的方式,将这种歧视合法化、固定化。比如,沿袭多年的户籍制度,至今未有实质性的松动。比如社会保障领域内的城乡区别,将不同身份的人固定在不同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内。再比如,许多大城市所推行的限购住房、汽车等政策,更是赤裸裸地将身份与权利挂钩……
英国著名的历史法学家梅茵曾提出,“进步社会的运动,迄今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但遗憾的是,这样的进步,并未在我们身边与时俱进。相反,却重新让身份成为阻隔人与人之间交流、融合的因素。如果,不注意这种问题的解决,我们的社会发展之路,无疑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其实,关于拾荒老人能不能乘坐公交车,杭州图书馆曾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标杆:作为公共图书馆,杭州图书馆面向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流浪者和乞丐。面对质疑,该馆馆长褚树青这样回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