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西游里的经典台词,“我猜到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尾”。不过,对于当下的个税调整,我们却只能是反过来说,“我猜到了结尾,却猜不到开头……”
两个多月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个税法修正案草案,出人意料地通过中国人大网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两个多月后,带着82707位网民的237684条意见和181封群众来信,又不出所料地在个税草案二审中,继续维持原先的3000元得个税起征点。
尽管,人大的解释,之所以维持起征点每月3000元的规定,已经充分考虑了现实情况;也尽管,专家们也言之凿凿,从个税的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培养公民纳税意识的角度,再次阐明个3000元税起征点的重要性。但我们还是忍不住想问,如此“个税调整”,究竟视“民意”为何物,又真的考虑了多少“民情”?
超过二十三万条的民意,85%的人认为3000元太低。为何这样的内容在修正后的草案中得不到充分的体现?为何立法者继续坚持原先的3000元起征点标准。难道,我们的立法工作不是为了民意?难道我们的法律不是为了保护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知道,这么多年来,在立法工作中直接收到这么多的“民意”,还是第一次!
不仅如此,任何法律的修订、政策的制定,都不能脱离现实的“民情”。“个税法”修正案的背后,是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悬殊、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的现实。基于此,个税调整为何不能向着分类税制迈出实在的步伐?为何还是用“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目标迈进的前期铺垫”这样的表述而继续实施简单的“综合税制”?要知道对于许多人而言,区区的一份工资,可能意味着全家人的生活。哪怕是一分钱,对他们而言,可能都很重要。
“民意”、“民情”统统放在那里,主管者却视而不见。或许,他们有全局的考量,他们在下更大的棋。但这样的表现,真的会让“民意”、“民情”伤不起。事实上,若个税草案二审稿最终通过,也就意味着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老百姓还得在“低收入”、“高物价”的现实情况下,继续缴纳不菲的“个税”。
而更让人好奇的是,英文版的《中国日报》于6月28日报道:“降低奢侈品进口关税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尽管仍然存在分歧,中国政府各部委已就此问题基本达成了共识”。相应的背景,是国内普遍存在的较高税赋。据福布斯全球税务负担指数显示,中国老百姓的税务负担排在了全球第二的位置,是名副其实的“高税赋、低收入、低保障”的社会。
真是让人纠结的现实,一方面,为“调节收入、培养纳税意识”而抓着普通百姓的个税不放,另一方面,是大幅降低奢侈品关税!真实的用意何在?难道中国的老百姓都纷纷买得起奢侈品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