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还真是样好东西。不仅仅是它会记录许多内容,而且它会时刻围绕在你身边。无论是宽敞的图书馆,还是狭窄的仓库,或者你的书架,你的床下,柜子里、箱子里,甚至是路边、墙角。总是会有或新或旧的印有油墨的书存在。
有了书,并不意味着你会读它,没有书,也不是说你就没法去读它。许多时候,书籍就象一个古怪的精灵。关键的是你对待它的态度、或者说你怎样去读它。
这里就有个关于读书境界的问题。古人说起境界,不外乎做人、治学等的境界。总是冀望能或效法自然以达到“天人合一”,或守礼遵制以倡导“家国天下一体”。不过关于做人的话题,似乎偏离了我们谈论的内容,而治学与读书总算是孪生姐妹,有着相当的联系,姑且看之吧。
昔人王先生国维曾经以如下“境界”形容一个人治学的几种历程,颇为精彩,也值得借鉴。此三种境界分别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者,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意味隽永,值得人仔细玩味。
其实,此三者不独于治学,也可用于读书。世人匆匆,忙而碌碌,若能偷得浮生半日闲,把玩书卷,清茶一杯,孤灯一盏,孤影独坐,在习习凉风中,思想者行八千里路,看云起云灭,上下五千年,看花开花落。雄关漫道,惟有书相伴,在书的世界里,各各追寻自己所求,譬之如颜如玉,如黄金屋。如何去读,如何读懂,境界不同,所得也不同。
少时读书,喜欢翻阅多愁善感的文字。那些字里行间的幽怨,往往凸现人性的晦暗,少年的心境,因此容易褴褛,为赋新词强说愁,常常觉得孤独,觉得天下之大,知音难求;年纪渐长,懂得了生活的现实,知晓了生命的苦楚,便会在书山书海中独自愤然前行,执著是此时读书的最好诠释,青灯木鱼,市井红栏,皆与己无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眼前书;读书读到最后,就会有一种大彻悟,就象人生,忙碌了一辈子,回头看去,原来自己所执著所追求的,不过就是自己个体生命的存活。富贵荣华皆如过眼云烟。淡淡的微笑,化解了所有的功过是非,为读书而读书,为不读书而读书,读书若此,也算是个圆满的追求了。
我辈庸庸碌碌,可谓平凡,不能附庸风雅,烂漫书卷。但有暇时,也会时常捧书而读。限之条件,只能不拘泥形式,不拘束书本内容,床头枕畔,举凡是书,皆捧起而读。积沙成塔,些许年下来,也算读了好几本书。后来,耽于生活、工作之烦,常常忽略书籍,加之网络、电视的铺天盖地,信息社会的冲击,更使人远离书籍。看现在图书馆之富丽堂皇,心中不免有点落魄,觉着了距离。而那些装帧得异常精美的书籍,更使我觉得悲哀。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对旧社会富人荒淫穷人艰辛生活的真实写照。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对人生而平等的野性呐喊。若纯真的书籍也被烙上如此富贵贫贱的印记,未免南辕北辙,对于读书的人来说,不啻于买椟还珠,让人伤心失望了。
突然觉得,知晓了读书的境界,或许还需要一点有境界的读书。一样地回归自然朴素。盖世间的人,平凡者居多。读书的追求大抵也停留于第一、第二种境界,无法有大彻悟。所以常常被周遭的景遇所影响,久而久之,竟然忘记了读书何为。正所谓“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追求读书的境界,也不能忘了追求有境界的读书。
庄生晓梦迷蝴蝶,谁是庄生,谁又是蝴蝶?以读书看读书,那究竟是书在读我还是我在读书?或许我们该记得是自己在读书,自己才是书的主人。徘徊了许久,忽一天见着了社区的图书馆,简约装修中,陈列着各式普通书刊,有市井的喧嚣,有庙堂的庄重,有白发老者,有智齿少年。持书诵读,果如人生,也甚幸哉。众生原本平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