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黑哨细节”看反腐

(2011-03-30 21:30:34)
标签:

陆俊

中国

腐败窝案

黑哨

青岛中能

杂谈

分类: 杂谈

    轰动一时的中国足坛“打黑”案又有新的进展,央视新闻频道通过专题报道,进一步揭露了中国职业联赛中的黑哨情况。在节目之中,央视揭露了2003赛季上海申花对阵上海国际,2004赛季沈阳金德对阵北京国安,2009赛季广州医药对阵青岛中能,这三场比赛均存在黑哨现象。而这三场问题比赛的“制造者”,分别是陆俊、张健强、周伟新和黄俊杰。

    如果把足协看成当下社会的一个政府部门,把这些裁判看成官员,所谓的“黑哨细节”,不过是在公众面前又一次呈现了当下腐败的触目心惊。

    陆俊的悲剧告诉我们,千万别迷信“优秀”。曾经数次获得“金哨”奖,曾经是中国足坛难得的正面典型与骄傲,可背后呢?在他“优秀”的马甲下,依旧可以拥有一颗肮脏的心灵。见钱眼开,为了钱,所有的规则、法纪都可以抛在脑后。陆俊如斯,我们的许多官员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多少贪官在案发前,都表现得那么地“优秀”,台上义正词严地讲反腐,道貌岸然地讲做人,可台下呢?

    更深一步地思考,所谓的反腐,靠个人操守、靠思想教育、靠讲“政治”,几乎是很难靠得住的。

    张健强的故事则说明,腐败不仅是个人的“事”,还有可能是“大家”的事。大家腐,才是真的腐!管人的与被管的,沆瀣一气,互相勾结,不仅让腐败轻易产生,更能减少被查处的危险。事实上,足坛黑哨问题存在了那么多年,可为何一直平安无事?根子就出在这里。这种抱团贪腐的现象,不只发生在足坛。官场里,从当年山东泰安的腐败窝案,到湖南郴州的腐败窝案,一桩桩、一件件,无不证明了这点。

    更深一步地思考,当腐败变成窝案,当官员们抱团腐败,再从内部反腐,自家人反自家人,会有怎样的效果?

    还有,一个不该忽略的“细节”,即这场声势浩大的足坛打黑行动为何能推进、实施?据说,系由高层指示。如果这是真的,恰如发生在重庆的那场“打黑”一样,这也足以点出了当下“反腐”的一个命门所在。即我们的反腐不是由职能部门主动依职权进行,而是习惯由更高的上级指示。

    事实上,检察机关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说法。即任何涉及反腐的案件,往往是由领导决定的。也就是说,查谁、不查谁,并非完全由事实说话,也不是完全由职权决定。这样的机制,注定我们的反腐很难彻底,更多的成为了关系的搏弈。

    记得湖南郴州腐败案里的曾锦春曾说过,现行反腐拒变体制、机制、制度强调伦理道德性,把人的行为约束寄托在主体的道德感和良心、良知之上,在监督体制上,看重的是内部监督,对外部监督不敢用、也不会用,致使对“一把手”等重点对象的监督不具有可操作性。在监督机制上,重事后惩处轻事前、事中监督,重实体监督轻程序监督,对权力运行缺乏有效制约手段,致使监督存在“空当”和“盲区”,造成“弱监”、“虚监”和“失监”。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曾书记曾经风光一时,也最终走上不归路。他的这番话可谓字字珠玑,也直指当下腐败案件层出不穷之要害。也希望主管者能真正重视。别再让网友的智慧,所谓的“不查都是孔繁森,一查都是王宝森”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预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