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俗话还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一家如此,一国更是如此。
全国两会在京召开,代表、委员们群聚北京,话发展、商国事。百姓也纷纷期待,在这逐渐明媚的春光里,代表、委员们能够有更多的智慧,为国家、社会、百姓的幸福出谋划策。但治大国若烹小鲜,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总是有各方各面的利益纠葛。何去何从,虽有目标,却也需路。何思何断,从来有我,自然也难衷一是。
事实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代表、委员们来自不同地区、各行各业。术业有专攻,闻道亦不同。又怎样才能让他们的智慧能更好地“涵盖”更多百姓的心声、呼声,怎么才能让他们同更多的百姓感同身受、心心相印呢?
中国新闻网的消息,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和原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参加政协会议时,面对记者的采访,关于物价的话题,李委员说了这样的一段话:“我去买菜的时候感觉到,老百姓还是比较困难的。就说现在的年轻人,如果一个月拿5000元,租房子就得租掉一半,可他们还要结婚,生活啊。”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物价的问题,原本就复杂,而不同人群,看法可能也不一样。但社会也是真实的,对于老百姓而言,最好、最真实的看法,只需要提起菜篮子,去菜场走一遭,便可以得出一个真实的答案。若是李委员居高位,食千钟黍、骑高头马,就算知道物价上涨、百姓居不易,但要感受那么深,恐怕未必。但他去了菜场,自己去“买菜”,只是走走、看看、听听、聊聊,便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苦恼”与“艰难”。
物价问题如此,社会领域内的其他事务,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举凡民生话题,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等,我们尽管有正面的解读,但对于百姓的真正疾苦,那些居高位的人,又真的有多真切的感受呢?
曾几何时,干部们纷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联系群众、了解群众、关心群众的必由之路,更是我们党、官员们开展实际工作的基础。可如今,我们的官员,特别是那些居高位的人,还有多少人能坚持这一点,还有多少人能拎着菜篮子去菜场买菜?
纽约市长多少年来一直坚持坐地铁上班,我们的官员呢?出入皆公车。张狂一点的,还有警车开道,民众一路回避。不去坐地铁、不去挤公交,又怎么会真正知晓百姓“出行难”?不如此,又怎么会真正用心、脚踏实地地去解决相关问题呢?
网友常戏言,在网络上闲逛、灌水是“打酱油”,但也只有经常“打酱油”的人,才能熟悉网络上的热点,才能知道网络的变化。同样的,如果,我们的官员能够经常去到民间,多食点人间烟火,哪怕是去“买菜”,相信他们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式,恐怕都会更真实一点,都会离百姓更近一点。否则的话,又哪里会有什么“何不食肉糜”的笑话呢!又凭什么让老百姓生活得更美好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