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发短信,似乎已经成为睢宁人的一句口头语。自从2008年8月向社会公布手机号码,书记王天琦和县长王军已经收到各种短信39595条,办结了其中的90%。(南方周末)
目睹了去年北京的安啥鼎的东东,也见识了湖北省委大院门前的警察打厅长夫人的悲剧,再来看看睢宁的老百姓,还真的羡慕他们有此好福气!只需要花上区区的一毛钱,发一条短信,便可以将自己的诉求直接反映到书记、县长大人那里。而更幸福的是,书记和县长们一直坚持处理此类事情。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许多地方老百姓所遭受的二茬罪:先是求诉无门,后是上访“涉罪”。
为睢宁老百姓高兴,也忍不住很想解剖解剖“一毛钱维稳”的样本,看看这样的东西,是否有复制的可能?
最现实的意义,“一毛钱维稳”,凸现了两个基本的事实。其一、老百姓并非无所事事之人,吃饱了撑的,没事逗官人们玩。更不是什么刁民,整天到政府那里闹腾,找官人们麻烦。从睢宁书记、县长所接收的短信来看,几乎每一条短信背后,都反映着老百姓切实的问题;其二、时下老百姓诉求通道实在逼仄。记得早年公安机关的宣传语:有困难,打110。同样的,对绝大多数老百姓而言,政府只是个抽象的概念。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老百姓根本不知道该找谁,找哪个政府部门,又该怎么处理?所以,当睢宁书记、县长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后,老百姓只要碰到问题,不管是什么事,都会找到书记、县长。
更进一步,“一毛钱维稳”之所以广受老百姓欢迎,还在于其门槛低,方便,更重要的是,这一毛钱不白花,能见到效果。与此相对应的,是现实社会中,政府大门难进、官员面难见。即便能闯进政府大门,能见到官员里,但有些官员根本就不把老百姓的诉求放在心上,不把群众利益当回事。于是,或者踢皮球,或者不闻不问,甚至还要贪赃枉法……
其实,事情就是那么个事情,问题也就是那么个问题。维护群众利益,解决老百姓的问题,本来就是政府的应尽义务,也是官员们起码的职责所在。是、或者不是,如何面对,如何解决,这不仅反映了地方政府、官员的能力,也必然反映当地的干群关系、百姓的满意度、社会和谐程度。
如此看来,所谓的“一毛钱维稳”,原本就是社会应有之意。就像山东某地的“马上就办办公室”,如此荒谬的东西,虽经网友的围观,当地政府依旧眉飞色舞,还要继续推广——可是,别忘了,“马上就办”原本就是你们的应尽工作,本来就应该的东西,非要变化出花样,上升到别样的高度——悲乎!也正因为此,如果,我们不能从制度上还原官民关系,不能真正规范官员们的责任、义务,比如,还原人大代表的职责……那所谓的“一毛钱维稳”,固然是样好东西,但也必定不能长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