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假如“食用油”企业真的限产、停产

(2010-12-14 19:17:08)
标签:

食用油

华夏时报

发改委

物价上涨

市场供应

杂谈

分类: 杂谈

    最近几天,围绕着国内部分“食用油”企业是否减产、停产,多家媒体与发改委打起了口水战。

    先是几家媒体报道了包括北京汇福粮油集团在内的食用油生产企业停产的新闻。消息传开,发改委立即在其网站上发文,指媒体报道失实,“目前食用油企业生产正常,原料库存非常充足,元旦、春节期间国内食用油市场供应是完全有保障的。”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今天的华夏时报又发表声明,称其报道属实,而发改委的所指责的报道“严重失实,纯属主观臆测”的说法,该报不能认同。

    华夏时报敢捋老虎须,直接用声明的方式,驳斥发改委的说法,不仅难得地展现了媒体捍卫新闻真实的精神,更让人将关注的目光投射到此前发改委的物价调控政策上。

    物价上涨,意味着公众财富的缩水,更意味着百姓生活的困难。主管者出台相关调控措施,平抑物价,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假如用行政的手段,直接干预物价,恐怕很难得到理想的结果。俗话说,按下葫芦浮起瓢。如果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干预某种物价,当相关商品的生产者无法实现盈利时,限产、停产恐怕是最正常的办法。问题由此产生,如果生产者离开这个市场,意味着该商品的市场供应出现问题,商品的供不应求,一定会进一步推动物价的上涨。不仅如此,相关商品生产者离开时,也会带动其相关的产业,多米诺骨牌似的效应,或许就此产生,物价问题便会陷入更深的泥淖。

    从这样的意义上来看,假如,我们的“食用油”企业真的限产、停产了,原因只能有一个,即其正常的生产已无法维系企业的正常运转,至少已无法盈利。那就意味着让公众稍许宽心的“食用油”价格并不是市场的正常反映。也就意味着未来“食用油”价格还会有再度反弹、甚至大幅反弹的可能。更意味着直接干预物价的方式并不可取。

    究竟该怎样面对这汹涌上涨的物价?经济学家早已从货币理论的角度阐明,此番的物价上涨,尽管有很多客观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我们的货币发行量过度。如果不正视这一点,不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想要改变物价持续上涨的状况,恐怕真的很难。

    如果把时下的“通货膨胀”之势当作一个非常时期,我们希望主管者能与百姓共度时艰,而不是坐在那里发号施令。可以参考一下其他国家的做法,金融危机以来,许多国家纷纷压缩政府预算,缩减公共开支,那我们呢,是否也应该把相关的“三公”消费,把那些不必要的政府开支尽量压缩,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对更多弱势百姓的帮助上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