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妇女李某受网上“偷菜”游戏误导,上演现实版偷菜闹剧因违法被拘留罚款。案发后,9月29日,9月30日,本报率先连续刊发大规模报道披露此事,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昨日,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回应本报采访时,首肯本报报道和本报及专家提出的建议和良策。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工作人员称,等文化部会商研究后,“偷菜”的游戏功能或将取消或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大洋网10月12日报道)
游戏者,本身就是供人玩乐、消遣的,只要不妨碍他人,只要不诲淫、诲盗,只要不违反国家法律,只要不悖逆道德追求,其实,都无可厚非。具体到网络游戏中来,尽管因各种网络游戏的泛滥而出现各种社会怪现象,但这并不是网络游戏的本来目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把菜刀,用在厨房里、日常生活里,是居家生活的好帮手。但假如为作奸犯科者所利用,则有可能是凶器。
所谓的“偷菜”游戏,尽管没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如文化部工作人员所说,所谓的“偷菜”功能属于简单机械的操作,并没有启迪思维和开发智力的益处。甚至其的泛滥,也被许多人批评为:“老少沉溺其中,消磨人的意志,误导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形成,社会负面作用远远超出愉悦身心的游戏初衷,弊大于利。”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游戏,为何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风靡一时?且又能让那么多的人痴迷其中?
说到底,类似“偷菜”一般的游戏之所以泛滥,之所以如此风行,还是现实的社会所导致。
当功利至上、拜金主义横行,更多的人只能忙忙碌碌,不得其闲。但人终究不是机器,忙碌过后,偷得半日闲,除了这样的“游戏”,又有多少适合寻常百姓休闲、放松的活动呢?若选择读书,面对的是昂贵的书价,是内容更泛滥、不堪的“书”;选择旅游,面对的昂贵的景点门票和车船票;打开电视,面对的或者是粗制滥造的电视剧、或者是乱七八糟的综艺节目,甚至是没完没了的广告……
更紧要的是,现实的人情冷漠,很难再有过去的那种其乐融融的社区生活,城市高楼里的钢筋水泥,阻断了普通社会人的交往。而社会分配的不公,社会阶层的鸿沟,加上生活的压力,更多的人只能将对外交流的目光投射到虚拟世界里,去在游戏及相关的虚拟世界里寻得慰藉、释放压力。
总之,各种游戏的泛滥,并非游戏本身惹的祸,而是我们“内里空虚”所导致的。是社会给不了人们真实的感觉,是社会堵塞了真实的交流空间,更是社会模糊了人们对道德、理想等的追求。
老实说,在现有体制下,要关停一种游戏,可谓易如反掌。但问题是,倘若我们不去反思问题的背后,不去努力修补人们的“内里空虚”,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换句话说,要想让人们回归真实,走在那种充满精神追求,积极向上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做的是自上而下的真正民生关怀,是长期的精神与文化的教育、熏陶,是社会价值、人文精神的重塑,是道德品质、公平正义的回归。否则的话,关了“偷菜”游戏,就像前一段时间前仆后继地倒下的一位位大师,推倒了张悟本,出来个李一,拿下了李一,肯定还会有下一个“大师”的出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