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记者从市住保办获悉,公租房操作细则正在制定当中,刚毕业的大学生等非京籍申请人暂不能申请公租房。京华时报7月28日报道
高房价之下,普通人想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理想,已非易事。要想解决住房问题,除了个人的努力奋斗,更需要国家的努力。各种保障性住房建设、公租房的建设,便成了许多人唯一的期望!而这其中,相对于户籍所在的当地人而言的,那些所有没有当地户籍、却又生活、工作于其地的外来人员,尤其期盼!
还记得去年的时候,当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将非京籍人士排除在“廉租房、经适房、限价房”等保障性住房外之后,在“外人”失望时,又提出了鼓励产业园区建设公租房解决自有职工住房需求,农村集体组织建设公租房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需求。这意味着,公租房将向刚毕业的大学生等非京籍人士逐步开放。
其实,对于这样的公租房,“外人”们也都明白,希望是渺茫的!但有着希望,总算是有个念想,有个奔头!
可一年的时间过去,北京市便推翻了自己的承诺!公租房的大门,再度向“外人”关闭!
对此,我们能理解北京市此举的背后,是“公租房房源太少,而需求又太大”的现实,相对于“外人”而言,北京当地人的要求与呼声或许更强烈。但政府不去努力建房,只是机械地对“外人”紧闭大门,这不仅断绝了“外人”微渺的希望,更再度地伤害了社会公平。
无论如何,公租房的出现,不仅是高房价之下解决困难群体住房问题的重要举措,更是追求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竟,让人民有可以遮风挡雨、可以稍微体面点地生活,是社会公平的起码要求。事实上,在今年六月份的时候,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中就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
现实社会里的许多不公平,若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等,尽管让人气愤,也违背社会主义社会要求,但考虑到历史的缘故,我们多少也就忍气吞声,或者希望将来慢慢改善。
但历史的可以归历史,却不该是继续的理由。若北京市这样地一刀切,无情地关闭公租房大门,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历史的缘故,是现实的国情!但这样做起来,又何尝不是落入一个怪圈!即因为此前的不公平,之后的事,处理起来就很艰难,于是,沿袭此前做法,也就“顺理成章”地继续不公平……
如此,真正的公平,又怎么可能到来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