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岸旅游景点价格的贵贱,折射社会管理的不同思维

(2010-07-16 19:37:47)
标签:

社会管理

旅游景点

蒋孝严

自然景区

杂谈

分类: 评论

    前段时间,国民党副主席、前头号“反动派”的孙子蒋孝严在出席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时,就大陆观光景点门票太贵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寺庙等历史景点是老祖先留下来的,不应收高费用。”

    的确,正如蒋孝严所提到的,大陆景点、像黄山、张家界、九寨沟等自然景区,原本都是大自然恩赐给国人的绝美景色,可一张观光的门票,却动辄收费三百元人民币。但在台湾,东部的太鲁阁峡谷公园,也是很著名的景点,风景也是异常优美,但一直都没有收费。

    同样的优美自然景观,在不同地区,却被标注了“天壤之别”的身价,一扇大门,也自然让人体验出不同的感受。要知道,台湾人的收入,远胜过我们很多!这三百元的门票,对于台湾人而言,未必了不起,但对于大陆人而言,又该是怎样的负担!按照统计,去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刚刚超过5000元人民币,一张景区的门票,竟然占了农民年均收入的6%。不客气地说,一张门票,便可以断绝绝大多数农民看一眼祖国优美自然风景的念头!

    其实,旅游景点,特别那些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原本就属于全社会所有,属于全体国民所有,政府也应该以让更多的人可以去看风景为己任。这正如台北市旅行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许阳哲所说,“自然景区不收门票是老百姓的福利。”自家的百姓,去看一眼自家的东西,为何要付出这么昂贵的代价?

    我们的理解,如此高价,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以对景区进行更好的维护与开发。二是为了限制旅游的人数,即用价格杠杆作用,限制游客参观而避免景区超出其所能承受的接待能力,达到保护景区的目的。

    但对于这样的问题,台湾方面又是如何解决的呢?对于这些属于全民所有的景区,通常都是由主管者直接管理,并由财政支付相关费用。主管者则是通过与景点相关的旅游产品的开发,带动当地零售业、餐饮业、旅馆业和交通业等的发展,当地的税收也因此增加,更多的税收,自然可以反过来更好地维护景区,这就成了一种量性的循环。至于那些要进行人数限制的景区,则是通过预约机制等进行,而不是简单地用价格的“杠杆”来实现。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从对景区的维护而言,好象是“殊途同归”,但在实际上,却鲜明地折射出了主管者根本不同的管理思维。

    前者所用的差不多是从国民口袋里直接掏钱的方式,即不管你是什么人,当然除了那些可以“公务接待”或“公务消费”的,“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进去看,先去把票买”。是典型的只顾眼前利益,只会“杀鸡取卵”。而更深一点,则是只顾“部门利益”,却忽视社会整体利益、忽视社会公平;至于后者,则是通过旅游带动相关消费的方式,即“我家大门常打开,有钱没钱都进来”,至于来到这里游客,有钱的,可以住高级酒店、吃大餐,多消费,自然多缴税。没钱的,则自我安排,少消费,也就少一点贡献。但从整体利益、特别是社会公平的角度,后者是很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是利字当头,只看“人民币”不见“人民”,今朝有酒今朝醉?还是“民生”当头,照顾了公平而细水常流,这样的管理思维,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