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党的“生日”,也是沪宁高铁正式投入运营的日子。
从京津城际高铁,到武广高铁,再到郑西高铁,再到如今的沪宁高铁,我国的高铁事业,一日千里。一条条“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投入运营,时速高达350公里的“和谐号”高铁,给我们的脸上贴足了“金”。而此番沪宁高铁身上所具备的“世界上标准最高、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的“荣耀”,再一次让人“振奋”!
不过,细心的网友应该能注意到,这条连接江苏南京与上海的高速铁路,并非万众瞩目的京沪高铁的组成部分,而是一条单独的铁路。是串联起江苏苏南地区、沿沪宁线间众多城镇,运营总里程为301公里,并设有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阳澄湖、昆山南、上海西、上海等21个车站(另外预留10个车站)的铁路。
翻看历史,2008年,“沪宁城际铁路”正式动工。原来,这条铁路原先的名称为“沪宁城际铁路”。是“铁道部、江苏省、上海市三方共同研究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加快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战略举措”。是“为了缩短南京至上海之间的时空距离,改善旅客运输格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改善群众出行条件,使旅客出行更加方便”的铁路。是“区域性城市间客运”铁路。
沪宁沿线,是我国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带之一,也建设有多条的快速交通设施。从1996年通车的沪宁高速公路,再到江苏沿江高速公路,还有江苏境内的多条市区高速公路,甚至兴建的沪宁第二高速,若再加上正在兴建的“京沪高铁沪宁段”。换句话说,沪宁线之间缺少的并不是高速交通设施,而是方便、快捷、实惠的高速交通设施,特别是城际间的方便快速铁路运输。
若单纯地追求这种高速,等到京沪高铁正式通车,完全可以实现这样的“高速”。事实上,“公交化”、“便捷化”才是沪宁间铁路运输的急迫需求,这也是原先“沪宁城际铁路”兴建的重要原因。
如今,项目完工,却摇身一变成了“沪宁高速铁路”。
线路还是那条线路,站台还是那些站台,只是把最初设计的200公里/小时的速度,提速到了300公里/小时。铁路建设的投资总额,也从动工时预算总投资394.5亿元变成目前已完成投资近500亿元。
这多出来的一百多个亿的投资,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完成了。联想到前段时间,越南国会否决高铁建设的议案,我们不知是该感叹我们的“高效”,还是该嘲讽越南的“低效”。而这样的大规模增资,又“肥”了谁?、“花销”了谁?
不仅如此,投资增加了,除了公众无法把握也不能决定的公共财政支出部分,对于更多的老百姓而言,这样的变化,又能得到什么?
在现有的老沪宁铁路上,全程运行动车,从上海到南京只需要2小时至2小时30分,且二等座的票价为93元、一等座则是112元。提速之后,高铁的全程运行时间最快为73分钟,可直达的班次很少,经停众多站台的列车,大部分的运营时间为近两个小时,从时间上而言,高铁并未真正“高速”。但票价却立即“高速”,足足增加了近一倍,变成了全程一等座233元、二等座146元。
从“城铁”到“高铁”,增加的是投资,增加的是公众出行成本,两“增”之下,谁会是最大的赢家?
或许,还可以跟着算一笔经济的帐,高铁的“高票价”,能否实现高铁的赢利?或许,可以借鉴一下之前已运行的京津高铁,在2008年8月至2009年9月之间,两地的旅客运量尚不足2000万人次,成本支出18亿元,营业额仅有11亿元,亏损7亿元。
沪宁高铁肯定不会成为第二条“京津城际高铁”,毕竟,这条铁路线上所承载、串联的人口、经济能力都远胜于后者,但在社会利益上来说,这样的高铁,肯定不会是真正的赢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