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们时常把眼下的许多专家、教授调侃为“砖家”、“叫兽”,用词可能不大雅观,但按照北外副教授丁启阵先生的观点,这般的称呼,不仅不必担心不雅,甚至可以算是“杰作”的。
丁教授在其博文《名篇与杰作》中写到:“杰作如璞玉,坚贞内涵,不容易为人所了解。因为,杰作的思想、情感、艺术往往超越一般人的理解能力。杰作往往有锋芒,有哀怨,甚至有批判。这些锋芒、哀怨、批判,必然会损到一些人的利益,惹得这些人的不快,加以反对,加以排斥,乃至加以严禁。”
的确,这样的文字改动之间,从“专”字到“砖”字,便把许多专家、教授们的“出格”言行、“变味”言论中的那种“无耻、无德、无品”的形象,“狗屁不通”的言辞顺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而教授到“叫兽”,则充分体现了广大网友“怒其不争、哀其不幸”、“恨铁不成钢”的强烈批判。而专家、教授们也是纷纷对这样的批判大为不快、且加以反对、排斥、乃至攻击的。
事实上,单单在朱自清先生的作品《背影》一文的态度上,丁教授也赤膊上阵、现身说法地给我们再一次展现了“叫兽”的风采。
丁教授发博文,《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若单单从学术的角度,去探讨一篇作品的优劣,见仁见智,各抒其见,并无不可。但丁教授却偏偏要“标新立异”,用所谓的朱自清先生的父亲攀爬栅栏,属于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给学生们带去了不好影响,来指责朱先生文章的“弊病”。跟着还从朱先生的父亲的人品上,去分析,并得出结论:“朱自清的父亲既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言下之意,朱先生的父亲并没有真爱,自然这篇《背影》,是属于“假、大、空”的作品;不仅如此,丁教授还多方考证,直指朱先生的文章,是“身心皆不健康的小知识分子的无病呻吟,境界不高”,没境界的文章,又怎么可以教育中学生呢!
这样的文字,显然不是对文学作品本身的评论了,甚至连“吹毛求疵”都算不上,而是彻底地攻击与漫骂,而是“文革”一样的做派,打倒、抹黑、掘祖坟,跟着全盘否定了。
其实,即便真的如丁教授所考证的,朱先生的父亲品格不怎样,甚至朱先生的心理也不怎样,但这些东西,就能全盘否决作品本身的寓意?按照这样的逻辑,那写出《史记》的司马迁还遭受过宫刑呢,我们又该怎样读它么?
《背影》这篇文章,被选入中学生语文教材已经很多年,读过这篇文章的人也不计其数。相信每一位读过这篇文章的读者,字里行间看到的是浓厚、真切的父子情深,是人世间最珍贵的爱。
可丁教授却见不到这样的爱,更要命的是,当丁教授发出这番“另类”的声音,当无数读者表示质疑、反对、甚至抨击时,丁教授不仅如“海燕”般“不怕暴风雨的精神”,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博文,继续揪朱自清先生的“小辫子”,《从崇拜者到批判者》一文,继续对朱先生的人品、文章的格调进行“批判”。既批朱先生的文字模仿前人,也谈朱先生“沽名钓誉”,还直言朱先生笔下的“父爱”是“不理性的和实用主义的一个表现”。
亲爱的,那请告诉我,什么样的“父爱”才是理性的呢,才是“非实用主义”的呢?
朱先生笔下的父爱,只是在父亲关照好茶房照顾自己后,又不放心,坚持着送去车站的“出尔反尔”里,只是在父亲重复了又重复的叮咛中,只是在父亲微胖的身体跳下月台、穿过铁跪、再爬上来的“臃肿”、甚至“可笑”的动作里。
事实上,真正的作品,都来源于生活,都发自与作者的真实情感,或一个感触,或一个瞬间,一句话、一个动作,便用或华丽、或朴素的文字予以描述、提炼、升华,展现的也正是作者的真性情,展现的也真是关于生活、社会、人生、情感等的思考。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丁教授见《背影》而不见父爱,这样的“父爱”,到了丁教授的脑袋里,就成了“问题百出”的东西,是否可以类推丁教授压根就没有这种爱呢?或许,丁教授脑袋的构造,真的与我们不一样。的确,叫兽多半是不同于常人的,如此,我们也该释然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