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建设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是国内许多城市孜孜以求的目标。但遗憾的是,口号喊了这么多年,真正算得上“国际化”的大都市,依旧还是停留在一个又一个的蓝图中。
但国人“前仆后继”、“不断进取”的精神却从不止步。这不,算得上西部地区、内陆地区的西安市又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并且还煞有事介地搞出了一套措施。
根据华商网-华商报6月22日的报道,从今年起,西安计划用10年时间初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城市人口达1000万以上。
为了实现这样“宏伟”的目标,西安市文明办、市社科院近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市民人文素养培育对策研究》(下文简称“对策”)提出了基本标准。
从市民素质入手,取代了传统观念中的盖摩天大楼、建地铁、搞广场等模式,这或许是一个进步。毕竟,不管是什么“化”的大都市,都离不开“人”。于是,该市文明办已着手研究制定提高市民素质的相关措施,并将向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市民文明出行、市民外语学习、外来工城市融入、城市环境提升等多个方面,和每个市民今后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按照这样的标准实施,经过不断努力,倘若真的能让西安的市民变成“国际人”,对于提升当地社会形象,或有益处。但检视这些对策,我们还是有一些问题。
“随地吐痰罚50元闯红灯罚100元”,谁来收监督、谁来罚款,莫非在现有城管、交警的基础上,再增设吐痰治理综合办、闯红灯管理分队?
“外来人口社区学校免费学礼仪”,社区学校的经费从何而来,是不是也学习昆明的“暂住证”方略,规定外来人口必须先学好礼仪,才可以进入西安市?那老外呢,难道现在全世界推广的孔子学院是该市的配套措施——让老外先学好汉语、普通话,再来中国,再来西安,参观、感受“国际化”的大都市风采?
“市民英语八成市民能介绍景点”,那假如非英语系国家的外国人过来怎么办?这不是明显地歧视嘛!是不是继续加大市民的外语学习能力,六成的学法语,四成的学德语,还有学日语、韩语……
“城市卫生乱丢垃圾要罚50元”,这一对策或许可以并入到环卫部门实施,到时候,我们的环卫工人一手拿大扫帚,一手拿罚款单,估计也是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
“户外广告1/3版面反映西安”,这也有问题,反映西安的户外广告,究竟用什么语言来书写?如果要想这个“国际化”更彻底一点、更国际一点,估计户外广告上只能用小5号宋体来书写了,而游客们也必须纷纷携带放大镜来学习、了解西安了!
当然,这些问题也未必真的会成为什么大问题,毕竟,当西安市民们被“提升”素质后,成为了“国际人”,将会自己地按照国际人价值导向和标准,在思维理念、爱岗敬业、尽忠职守等方面树立国际人的意识,产生“国际人”的言行。到那时,或许,这些问题都不再成为问题。
但市民这样做了,主管者又该达到怎样的“国际意识”呢?又该“提升”成怎样的“国际政府”呢?文明办的调研同志们好象疏忽了这一点。毕竟,到时候,官员们继续搞“公务员小区”,继续“豪华公车”,继续“豪华办公楼”,继续“公款大吃大喝”,继续“强制拆迁”,继续玩一些“躲猫猫”的游戏,继续玩“跨省”,继续“局长的女儿考99分”,继续“家族资产20亿”……
那也是“国际化”的内容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