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震后的玉树,拿什么来建生态旅游城?

(2010-04-20 08:23:13)
标签:

灾后重建

生态旅游

旅游城市

旅游资源

玉树

分类: 评论

    青海玉树救灾工作正在紧张进行,灾后重建事宜已经同时提上议事日程。记者昨日从青海省政府获悉,玉树灾后重建总的目标原则将是:建设高原生态旅游城市。(新京报4月19日报道)

    玉树大地震,可谓大灾难。但不管怎样,灾难已经发生,不管是死者死矣、伤者伤矣、房屋倒塌者倒塌矣,一切都已不能更改。回不到过去,也改变不了遭受灾难的现实。如此,对于更多的人来说,除了收拾、整理好自己的悲伤心情外,更重要的便是家园的重建。无论如何,生活还得继续。

    可灾后重建,并不像在一张空白的纸头上胡乱地涂鸦那么简单,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更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

    青海省政府动作倒不可谓不快,在灾区救援工作尚未结束时,便提出了玉树灾后重建的总目标原则:建设高原生态旅游城市。

    乍一看这名词:“高原生态旅游城市”,从头到脚都洋溢着包括了新生、绿色、舒适、先进等的意味。从发展当地经济水平,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规划,看起来,好象很不错。

    但就真的是很不错么?

    诚然,从独特的旅游资源来看,玉树县,特别是整个玉树州的旅游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像什么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文成公主庙、通天河唐晒经台,甚至是进入可可西里的探险,这种包含了高原地区独特地质、地貌的自然景观和藏区民族所特有的人文气息,对于许多未曾去过高原地区的人而言,都是有着相当的吸引力的。

    但即便拥有这些看起来不错的旅游资源,玉树的旅游业发展得又怎样呢?以地震发生之前的2009年度为例,整个玉树所接待的游客人数不过是区区的12.5万人次。如此规模的旅游市场,又怎么支撑所谓的“高原生态旅游城”?

    其实,要建设“生态旅游城市”,除了具备相当的旅游资源外,还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的建设,而这恰恰是玉树的致命短处!玉树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之上,地广人稀,高海拔、高寒地区,并不适合建设大规模的建设,更严重的是,玉树地区那种独特的“生态”环境,即尚处于原始的或正在发育的生态环境,是相当地脆弱,根本无法承受大规模的建设与大规模的旅游业发展。

    换句话说,如果要保护玉树的“生态”,真正需要的是把自然的东西还给自然,尽量减少人类的活动。这显然有悖于“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

    不仅如此,建设“生态旅游城”也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玉树作为一个较贫困的地区(这从地震中所倒塌的无数房屋中可以看出),自身并不具备这种资金能力。若依靠国家资金、或其他省市的支援,去搞这样的建设,从汶川的灾后重建经验中,难免又要出现“歪嘴和尚念歪经”的情形。无论如何,这有限的、带着爱心的资金,是提供给灾民的,是想让他们的房子变得更结实些(从地质构造上来看,玉树地区所处的环境,更需要结实的房屋)。而不是变成“高原生态旅游城市”幌子下的大规模地建设,不是变成地方政府统计报表里的GDP数字,更不是变成像汶川灾后重建的豪华宾馆什么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