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游费听证会咋就开成这样了?

(2008-01-22 23:38:25)
标签:

杂谈

    民众期盼已久的漫游费听证会就这样在隐蔽的状态中“静悄悄”地结束了。“春雷”似乎到底还是没能炸响,“春雨”不消说了。会场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先生们一个个火药味十足的问题再一次昭示:以听证消弭分歧的愿望似乎远没有达到,通讯部门与公共舆论非但没能找到理想的交汇点,甚至恰恰相反,变得越发相去甚远。
    一个旨在“降价惠民”的价格听证,何以就能开成了这个样子?
    很多人想不明白。不说在会上能够立刻将漫游费取消,至少也得让大家知道成本是多少吧?再不济,也得让大众看见各方各执一词据理力争的场面吧?但是,会开完了,想看的一个也没看到。该研究的还在研究,该呼吁的还在呼吁。成本多少?没说。什么时间能出台方案?也没说。看着开完的听证会, 相信不少人或许会恨恨地想:早知道听证会开成这样,还开这破会干嘛!
    按理说,这等全国瞩目的会议,就该如发改委此前表态的那样:欢迎全国媒体全程参与。但是,事实是此次听证会一切都弄得神秘兮兮,会议开始之前,在京的媒体都不知道开会的地点,好不容易找到后,又遭遇的是闭门羹,没有记者能够进入会场进行旁听;在会议结束之前,也没有人知道到底都有哪些人士参加听证会。
    琢磨着开得神秘兮兮的听证会,回想着大众普遍看不懂的两套方案,难免让人心生怀疑:难道,难道对这场听证会的认识大众和既得利益方压根就是不同的?大众的要求似乎并不过分,只是希望听证会能给大众带来实惠,最不济,也得让听证会成为大众与既得利益方利益交锋的平台,让双方能够将所有的“武器”都摆到台面上来,针尖对麦芒,看谁能说服谁。但是,从有关部门的种种表现来看,我们很难看得到到他们在听证会这一交锋平台上的诚意。
    依这个逻辑琢磨下去,似乎就有点意思了。我们不怀疑既得利益方在今日对漫游费的降价诚意,正如信产部官员在会后发言中所讲的:漫游费过高的问题是当前的一个主要矛盾,要设法加以解决。但是,问题就出在这里了,既得利益方认为我能主动降点就不错,你们就该满意了;大众却认为,你这是无本的买卖,凭啥还要继续收?没得说,我们要求取消——网络上96.8%的“取消率”便是最好的明证。
    回想两套方案出台时的场景,各大媒体都在高调宣布信产部推出两套方案,在遭遇了民众的激烈炮轰后,信产部却改口说这两套方案只是研究机构的方案,并不代表官方意志;再看看会场上的代表发言限时5分钟、会后记者见面会上的“因场地所限不让记者旁听”的解释,以及听证会之前被民众所指的专家的奇怪“反水”,我们就不难理解听证会怎么会开成让民众连个响声都听不到的会了。也许,人家打心眼里只是认为听证会就是像郝劲松所秀的那样——只是个花瓶,图的是好看,而不是有用。一如此前有声音评论的那两套看不懂的方案一样:为的就是让你看不懂,看懂了不就坏事了吗?
    在一个公民权利不断彰显的时代,民众不仅仅希望高额的漫游费能降下来三两毛,大家更需要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程序,获得更多的信息,了解一项针对全民的收费是否合理,是否过高——面对如潮流般涌起的公众需求,不论是态度还是措施,有关部门显然准备不足,最后大家看到的,多剩下步步被进逼、步步退守的尴尬。
    一项旨在降价的听证会在舆论谴责中上演,又在质疑中匆忙落幕,面对着即便公布方案也难免要遭受一番质疑的结局,细细想来,总该有人“关起门来”总结一些教训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