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新闻背景:从今年9月1日起,北京9区县的高中语文课本将要大换血:《雪山飞狐》替掉《阿Q正传》,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替掉《孔雀东南飞》,《六国论》、《过秦论》、《病梅馆记》、《伶官传序》、《项脊轩志》等古文名篇通通撤下。消息传出,各大网站论坛一片哗然,并很快形成了两大对立阵营。支持的网友们认为北京的编委“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多数网友却在哀叹:“快餐文化取代了有思想深度的精品文化。”认为“这预示着教育娱乐化时代的全面来临。”同时许多网友担忧过多删减古文名篇在中学教材中的分量会加剧已有的文化断层。( 8月17日《新快报》)
教材变更不是第一次了,但因为教材变更而引起如此大议论的却是破天荒的第一遭。不是说以前的教材变更没有议论,而是没有今天的影响大。
笔者想,之所以以前教材变更的议论声没有今天大,影响没有今天广,可能是因为以前教材的变更似乎是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效应,是小范围的变更,引起的当然只是小范围内的议论之声。而如今,北京版的教材变更步子似乎迈得有些太大,颠覆了人们的一贯认知,所以才会议论声四起。
议论声四起的原因当在于人们对于教材的传统认知和定位。长期以来,我们接受教育的主渠道似乎主要靠教材,尤其是能够彰显历史与人文传统的语文教材。语文教材不单要起到引领我们读书识字的功用,还要起到传承民族精神,进行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语文教材就是经典,就是“红宝书”,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凛然不可侵犯的。一旦经典遭遇颠覆,人们生出激烈反应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物质比较匮乏,信息渠道相对单一的时代,树立起一个标准的权威的教化范本,也可以说得过去。但是,现今的社会已是一个思想多元化、信息多元化的社会,再要树立起一种经典,恐怕是难如人意了。
因此,笔者以为,《雪山飞狐》替换掉《阿Q正传》并不是什么问题,重要的是使用教材的教师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
笔者曾经有过几年高中语文教师的经历,在教书的时候就深刻地感受到教材实际并不重要,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自身。一个理念先进,知识渊博的教师面对教材并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根据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有的课文深讲,有的课文学生自学,而有的课文压根就会明确地告诉学生我们是不会学的,有时还会根据情况从课外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文章作品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探讨。
现今,我们应该摈弃那种教材就是经典的思维,树立起一种教材就是教材,它只是我们读书识字、学习传统、认知社会的一个例子而已。而国家的相关教育部门也在教育界中极力推行这样一种思维。2004年开始的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就释放出了这样的一个强烈的信号,国家明文规定:在一省之内,使用教材的版本不能相同,在国家给出的教材范围内自由选择。而供选择的几套教材在课文的选择上有极大不同,但是高考的试题却是一样的。不难看出,这样的做法很是明显地传递出了教材只是教材,只是一个教学例子的观念。
在这样一种经典被颠覆的背景之下,必然要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素质过硬,《雪山飞狐》也能讲出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思想;教师素质不过硬,即使全讲《阿Q正传》等传统经典篇目,恐怕也难以起到教化的功用。
所以说,教材的变更不是问题,教师的素质才是最根本的问题。素质不过关的教师站在讲台上可能就会出现笔者的一位朋友戏言的“红色经典中读出黄色文化”的的荒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