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需要空调!为什么不能给新生寝室装空调?”日前在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与近400名新生家长的对话会上,一位妈妈泪流满面的诉说引来在场家长的一片热议。
(大众网——齐鲁晚报)
看了新闻后面的评论,我觉得很奇怪,不明白为什么大多数人把矛头指向了那个嫌热的大学新生,似乎我们这个社会还是刻薄的人多一些。不禁要问,难道大学生就没有权利说“热”么?
有些自称自己在没有空调的寝室住了四年仍然可以顺利毕业从而批评别人的人实在可笑,让人怀疑他们空有大学生的文凭,却没有大学生的脑袋。难道你们在大学的时候就没有抱怨过食堂饭菜又贵又难吃?你们就没有抱怨宿舍经常没水断电?你们就没有在天热的时候吃雪糕喝冰镇饮料解暑?这些人似乎都忘了自己在大学里到底是个什么模样,明明自己当时的表现比别人好不到哪去,一转身就开始用教育的口吻训斥别人。新闻中的那名新生无非就是睡觉的时候觉得热罢了,无非就是向妈妈诉诉苦罢了,无非就是希望宿舍有个空调罢了(新闻中没有说这个要求是新生提出来的,本人假设而已),怎么就成了娇贵?你怎么就知道她不会在没有空调的情况下完成自己的学业?就像大学新生都会觉得军训很累很苦,从头抱怨到尾,但只要他们坚持住了,完成训练任务,即便嘴上不那么“英雄”,不一样也是好样儿的?我们的教育不就是让学生在明明知道或者切实感到辛苦的情况下学会坚持和坚强么?如果学生冷暖不知,苦累不知,你还教育什么?先把自己不当人,再不是人的教育自己不当他是人的人,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么?
客观事实是,武汉确实很热,该名新生的家长也确实让自己的孩子时时刻刻都有空调陪伴,这无非是该名新生遇到的一个困难,一个需要克服的难题罢了,有必要上升到道德品质的高度么?我不认为哪个学生以及学生家长是抱着吃苦的目的来到大学的,上大学的最直接目的是为了完成学业不是么?我们不是要教育学生忽视放弃自己“要求”的权利,而应该告诉学生,他们的确有“要求”的权利,但在“要求”得不到实现,也就是无法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学会适应,学会忍耐,学会坚持,这样的大学生进入到社会以后,才会一方面不被社会淘汰,另一方面敢于发出质疑,提出意见,诉求权利。我们的社会应该包容和理解社会进步与发展所带来的一些变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以前的大学生拎着饭盒报到,如今的大学生拿着手机背着相机报到,可这就一定是奢侈的表现么?我国大学教育最大的失败不在于对错误价值观的纠正,而在于根本就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或者不知道如何将学生的价值观往正确的方向去引导,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什么是错的,却说不出什么是对的。我们可以指责大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整体下降,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在“形势教育”之下有没有“实质教育”?学生有了成绩,大学得了名校的“好处”,自夸是“育人圣地”,学生出了问题,就又以大学生是成年人应该独立承担后果与责任来搪塞,大学何时才能从行政单位真正变成教育基地?总寄希望于学生不经教育只经过简单的批评就能成才的话,还要大学干什么?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么?
该名新生母亲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对于她的做法我不能赞同,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女儿说的像变形金刚一样,“每一个细胞都需要空调”呢?至少,我相信大多数家长都不会选择这样的做法,而会是明明心疼孩子,却“狠心”地鼓励孩子去接受,去克服。当然,如果真的在大学里学到了本事,尝试着去改变也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可孩子明明是正常的生理感觉,却因为自己夸张而使其“被娇贵”,这真的是这位家长哭诉所要达到的目的么?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么?
综上所述,我以为大学宿舍条件改善与否不是不能商量的问题,毕竟你情我愿的情况下改善一下生活条件不是什么坏事,但我却要给各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提个醒,不要随随便便把学生“被怎么样”,有些缺点是人们强加给学生的,而有些缺点从另一个看根本就不是缺点,我们总不能希望困扰全人类的人性命题,在中国大学生的身上找到答案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