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强健厚德
强健厚德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50
  • 关注人气:1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

(2011-11-21 17:50:22)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教学论文

读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

陈 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选的是一组文学评论性文章,前两篇分别是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林庚的《说木叶》,这两篇都是名篇,说理分析,鞭辟入里。朱先生的文章只有一点我的看法不一样,那就是朱先生讲到《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文字的修改问题,他说“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我想“终不能复入石矣”应该是说李广先前因突然的惊吓激发起神力而射箭入石,现在因为得知不是老虎,没有了这激发的条件,再也无法激起神力了;李广是有些惊讶自己的力量了,再射是想再验证一下自己的神力,然而不行,“终不能复入石矣”很有些遗憾的意味。林庚先生的文章太精彩了,令人拍案。

    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这篇文章也显示了先生的才华与特色:旁征博引。然而,作为评论性的文字,我以为关键的所在是分析的透辟。钱先生说中国的诗歌与西洋的诗歌发展不同,不是按史诗、戏剧诗和抒情诗的套路来的,而是一蹴就是抒情诗,而且早熟,但代价是早衰。但先生并没有给出早衰的证据,仿佛是在宣读文件。汉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史诗,是因为汉人的历史发达,与《诗经》同时,我们的历史记载就非常系统,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之说。于是《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性著作的出现几乎就与历史本身同步,只是不是用诗体来记述的。如果用现代的引申说法,将诗看成是文学的因素,那么,这些作品就都是“诗”,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文学虚构性质。至于《史记》,则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无韵之史诗了。说中国的诗歌早衰,恐怕只能是信口开河。事实俱在,《诗经》之后是《楚辞》再就是《汉乐府》《古诗十九首》,魏晋南北朝的三曹七子等等,再就是中国诗歌高峰的唐诗,宋诗也是成就了得,只因有唐诗的遮挡,光彩不彰,但宋词确是一代文学,元曲,明清时期,举凡诗词曲都得到发展,不能说早衰。问题是,由于专制对中国人思想情感的禁锢,加上等级的壁垒,中国的诗歌的发展确实受到很大的限制。情感所关注的只能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表白心迹、羁旅怀人、归隐自然等这几个方面,而对普通日常生活,对普通的人生似乎关怀很少。白居易一曲“同是天涯冷落人”竟让许多士人齿冷,就很能说明问题。就是情感吧,还不能太激烈,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在这样的禁锢中,诗歌能有这样的成就就非常可贵的了。

    钱先生又说中国诗歌的短小是因为“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的缘故,这简直不能是理由,因为这仅是律诗的规矩,而古诗可以换韵,也没有一字不能两次用韵的戒律。其实,诗的长短与其题材有关,叙事诗都长一些,而抒情诗总不能写得太长。中国诗歌多为抒情诗,所以也就不能长。还有就是中国诗歌的审美趣味讲究含蓄蕴藉,写长了就难以做到这点。

    钱先生喜欢引譬连类,但这样做也有危险,例如最后一段就写得很无味。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钱先生是中外闻名的大家,但不是说他的文章必须做到字字珠玑,篇篇典范,问题是我们的教材编写者们选择的问题。如果说范文不仅是学生学习阅读的典范,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那么,编者就应该选称得上典范的文章,无论是大家的还是小家的,而选文不当,与其说是推崇大家不如说是抹黑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