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外说诗经之《秦风·蒹葭》
(2010-04-27 12:54:45)
标签:
坊外说诗经秦风蒹葭文化 |
分类: 专著选章 |
坊外说诗经之《秦风·蒹葭》
方外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闻一多认为“洄”“游”皆指水流的状态。“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晞(xī):干。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跻(jī):登;升。坻(chí):水中高地。涘(sì):水边。右:不直,绕弯。一说高,亦通。沚(zhǐ):水中的小沙洲。
《毛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高亨:“这篇似是爱情诗。诗的主人公是男是女,看不出来。叙写他(或她)在大河边追寻恋人,但未得会面。”在《诗经》中,一些讽喻诗都写得比较隐晦,惟独反映爱情婚姻的诗较大胆直白,但《蒹葭》与《诗经》中所有的爱情诗篇都不相类。故此诗可能原本不是爱情诗。人们之所以宁愿将其看作“风神独具的”爱情诗,是因为诗中反复咏唱对伊人的追寻,与古今中外对追求爱情的讴歌相类——谁值得如此执着地追寻呢,除了热恋中的情人?!其实,伊人也可看作心中的理想。诗中所述之场面不是实写,乃具有象征意味:从露到霜到露未已,象征追寻的时间长,暗示追寻的执着。诗是乐师所作,抒发的是典型的乐师式的情感:缠绵、执着、高雅。诗写伊人“在水一方”,又“宛在水中央”,给人以恍惚朦胧之感,更增添了追寻者的惆怅。除了爱情说之外,我们还可以设想处于异国文化氛围的乐师,寂寞、孤独,没有同调者,没有知音人,无处话凄凉,无处诉衷肠。他们追寻志同道合者不得,写诗以抒忧释怀。也许是思念家中的妻子不得而产生的幻觉,也许是心中的理想不能实现,还可能是如《毛传》所云,忧秦不能用周礼。……总之,是抒发乐师心中一段独特而深微的情感经历。
《蒹葭》成为传诵千古的诗歌不是偶然的,这与它所选取的典型场面,创造的典型意境,所切入的非常恰当的角度等高超的艺术手法有关。如它单写追寻者的心路历程,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诗人无意于追寻的得与失,只着力于追寻的执着与痛苦。人生总有追求,而追求必然有痛苦,追求总要有毅力。于是,它所写的追求者的心路历程获得了与人生所有追求者的心路历程的高度一致性,从而在一代代的读者心中获得了极广泛的共鸣!与此相应,诗意高度朦胧,也就获得了高度的概括性与象征性,为读者情感提供了极为广阔的腾挪空间。在切入的角度上,诗人只写追寻之最动人心魂之处,滤去整个追寻过程中诸如起始萌芽期、理想实现的狂喜或追寻失败的悲伤等其他环节,只聚焦于反复追寻并反复歌咏这一动人心魂的一段,从而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将所有的读者的心路历程摄入了诗的意境,让读者的头脑中盘旋着有如《二泉映月》那样的旋律。
水的阻隔在这里竟是那样神奇!诗人没有怨水,而是在不断追寻中让水如影随形般相伴着,甚至让水参与见证着诗人的执着。
这是一首真正的“闲”诗,是纯真的文学。诗人是真的来到水边,真的要找伊人,是赴约,还是偶然所见?所有这些会导致“实”的东西全都不提,唯如诗境,一片苍茫。这种苍茫朦胧之美一自诗人发现,便成永恒之范型而历久弥新,又仿佛是一声绵延无绝的咏叹调,不断被后人接力吟唱着。我们可以从诗经时代的《周南·汉广》《卫·河广》起,开出一串长长的名单:《离骚》的上天下地不断求索。《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山鬼》追求、等待、幻觉。还有《九章》里的一些诗歌,《招魂》。《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行行重行行》“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就是引用本诗中的“道阻且长”;而《迢迢牵牛星》“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中“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洛神赋》。《长恨歌》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还有李商隐的无题诗。
附:
历代诗评
1.《毛诗序》
《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附录:《郑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孔疏》:此诗多用兴体也。先言蒹葭之盛,喻国家之兴,此一兴也。又言霜至物成,喻礼得国兴,此一兴也。下皆以水为喻:溯洄犹逆礼,溯游犹顺礼,此又一兴也。首章‘为霜’,喻已得礼;下章‘未晞’、‘未已’,就未为霜言,喻未得礼。
2.朱熹《诗集传》
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伊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3.崔述《读风偶识》
《蒹葭》,亦好贤诗也。……平王东迁,地没于戎,秦虽得而有之,而所听信者寺人,而经营者甲兵,征战而不复以崇礼乐敦教化为务。人材风俗,于是大变。然以地为周之旧也,故犹有守道之君子,能服习先王之教者;见其政变于上,俗移于下,是以深自韬晦,入山惟恐不深。诗人虽知其贤,而亦知其不适于当世之用,是以反复叹美而不胜其惋惜之情。
4.方玉润《诗经原始》
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翛然自异者矣。……盖秦处周地,不能用周礼。周之贤臣遗老,隐处水滨,不肯出仕。诗人惜之,讬为招隐,作此见志。……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特无心以求之,则其人倜乎远矣。
5.《读风臆评》(转引自朱自清《古诗歌笺释三种·诗名著笺》)溯洄、溯游,既无其事;在水一方,亦无其人。诗人盖感时抚景,忽焉有怀,而托言于一方,以写其牢骚悒郁之意。宋玉赋“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即此意也。婉转数言,烟波万里,《秋兴赋》、《山鬼》伎俩耳。
6.王国维《人间词话》
《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7.闻一多《古典新义》
我们很难确定它究竟是招隐还是怀春,只觉得它百读不厌。
8.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
《秦风》中的杰作却是《蒹葭》,这是一首“怀人之诗”。他的音节与别篇迥异,技术却远在别篇之上。例如这几句:“蒹葭苍苍……在水一方。”在慷慨悲歌的《秦风》中,忽有这一篇优游闲暇的诗,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他的意义究竟是招隐或是怀春,我们不能断定。我们只觉读了百遍还不厌。……他的下文说:“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方玉潤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这几句话,最能传此诗之神。而“伊人”的标格,作者的技术,也都表现出来了。
9.钱钟书《管锥篇》:“企慕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