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大学里的圈子文化(二)

(2008-12-29 17:59:58)
标签:

杂谈

分类: 社会视角

浅谈大学里的圈子文化(二)

文/高徽

 

在这个大圈子中还有一个个小圈子,这也满足其他圈子的大多数特征,想谈谈的就是我的一些感想,一个圈子里面的人自然也有圈主和圈民之分,一个圈主的观念可能影响到他所在的圈民,同样他的行为也可能产生一些影响,如果你是这个圈子里的圈民,圈主与你关系很好或者还行,那么你的地位也就很好或者说至少还行,但是一旦圈主更迭,之前圈主的人已经退出,你和他的关系不会有太大改变,但是你和行的圈主的关系可能就会有很大的改变,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因此,你之前所在的圈子里奉行铲平原则,举凡冒尖者,都会被铁铲铲平。这样,圈子的铲平是绝对的,只要敢冒尖,利铲立刻就铲除,没有商量;它也是相对的,越离圈心远,铲平的可能和力度也就越不够。不被铲平的空间和机会还是有的。甚至有的时候,附属于你的次级圈子还有可能受到某种程度上的影响。

 

这里需要说的是:向心力是质量也是特性,入常圈子就需要承受这种压力,否则,就做不了圈民,更进入不了任何一个圈子。

 

所以新闻中心在这个方面确实值得在某种程度上思考这个问题,人才如何尽其所能,又怎样能够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也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啊。

 

综上所述,这三者更多的时候还是有圈主意志在作祟,而圈民更多的时候还是有自身的利益追求。

 

这一点就和社团文化有一些不同,毕竟无论怎么说,上面的几个圈子还是算做所谓的“学生干部圈”,而社团更多的是个体与个体自愿组合或者参与到一起,构成一个圈子,一个共同追求目标的圈子。

 

当然这里说的圈子还可以包括一些不知名的“课题”组合(或者可以用“课题小组”称呼)。

 

这些圈子中,圈主与圈民之间很少有“圈主意志”,更多的时候圈民的整体意志决定事情的发展方向,圈民可以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挑灯夜战,可以为了一个共同的活动四处奔波,可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懈努力,奉献自我……

 

这里主要说说的是烛光社和农研会以及我们的一些“课题小组”,倒不是说我在某种程度上参与其中了,而是说,我在参与之前就有过观察有过接触,没有接触或者接触不多的没有太多发言权姑且不说。

 

大一大二倒着过,这个是经管的一个兄弟当时给我的一个很好的想法,的确大一的时候没有参与到一些社团活动中,甚是惋惜,也就想在大二的时候“恶补”一下,这样也就有了这样以个学期的经历。

 

的确,圈民向心力的大小,标志着他在常圈子内的地位和价值;常圈子整体向心力的强弱,代表这常圈子的优劣。向心力一致,常圈子就会形成强大的合力,常圈子就会转动;向心力分散或者相互抵抗,常圈子就会静止,甚至破裂。常圈子圈主可以引导、圈民可以推动向心力向着既定的方向移动,向心力的趋势其实就是常圈子发展的趋势。

 

向心力是现在很多社团在思考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现在社团人员流失现象和严重,所以之前还看到似乎是大三发展的朋友做过这个方面的课题。

 

的确,只有一个好的社团才能够留住人,才有向心力,而且,向心力才能够让这群圈民能够无论远近都可以保持,而不会产生排外性。

 

这其实就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走在一起,我们走在一起能做什么,我们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意义,有老师是这样说人生的,说是“实现自我”,的确,人活着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实现“自我”,“自我”才是第一位的(当然,这里不是鼓吹“自我”,而是说,你如果连自我都没有能够实现,似乎实在可悲,也妄此一生了),仔细想一下,其实我们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也是在实现“社会”,实现我们的最大的“社会大圈子”。

 

有人说,做公益的两个前提是“钱”(money)、“时间”(time),的确,没有这两个我们说做的其实很难说是公益,所以我跟喜欢提倡的也是说我们说做的是“热心于公益事业”。就我个人而言我跟喜欢说我自己是在实现“自我”(或者说“本我”),在这过程中也同时帮助、热心于其他人不关注的事情。

 

这里最主要想说的就是在这个追求自我的圈子中,我们更多的时候还要注意到“圈主”更多的时候要的是帮助圈民实现他们的“本我”,同时,这个圈子能够在“圈主”的统筹安排下能够尽可能的去做到实现“圈民”“自我”“本我”的同时兼顾“圈子”的大的“自我”(或者“本我”)。

 

说这么多最后提取了一些关于这些方面的东西,主要关于圈子的向心力与排外性,但愿可以更好的去思考:

 

(一)圈子的向心力

 

犹如圆一样,常圈子也靠一种向心力凝聚和支撑,离圈心(圆心)越近,向心力越大;相反,离圈心越远,向心力越小。初入常圈子,沿着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方向依次递增向心力;将退出常圈子,则刚好相反,依次递减向心力。圈民向心力的大小,标志着他在常圈子内的地位和价值;常圈子整体向心力的强弱,代表这常圈子的优劣。

 

向心力是质量也是特性,入常圈子就需要承受这种压力,否则,就做不了圈民,更进入不了任何一个圈子。

 

向心力一致,常圈子就会形成强大的合力,常圈子就会转动;向心力分散或者相互抵抗,常圈子就会静止,甚至破裂。

 

常圈子圈主可以引导、圈民可以推动向心力向着既定的方向移动,向心力的趋势其实就是常圈子发展的趋势。

 

(二)圈子的排外性

 

向心性是维系圈子的内力,排外性是守护圈子的外力。

 

常圈子排外实质是保护圈子的既得利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因此,在有的圈子里奉行铲平原则,举凡冒尖者,都会被铁铲铲平。

 

圈子的铲平是绝对的,只要敢冒尖,利铲立刻就铲除,没有商量;它也是相对的,越离圈心远,铲平的可能和力度也就越不够。不被铲平的空间和机会还是有的。

 

——《圈子!圈子!》田玉川,中国社会出版社,北京,2003

 

是为文以述愚思,以自勉,亦与君共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