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的时评:谁在麻木不仁?
(2010-04-29 08:52:19)
标签:
it |
“信息化与医改同行”思考系列(9)
很难想象,卫生信息化的整体破局,可以离得了一批强大的解决方案,离得了一批强大的IT服务商。
谁在麻木不仁?
朱小兵
这回,美国一不小心成了甲型H1N1流感最重的灾区。
IBM的反应十分迅速。它与德州大学医学院展开合作,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运用其全球网格大同盟虚拟超级计算机,启动了实验室项目,帮助医药研究人员测试针对抗药性流感菌种和新菌种(如甲型H1N1)的药物。德州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兼研究组长Stan Watowich博士说:“由于我们在IBM全球网格大同盟上进行抗登革药项目获得了很多宝贵经验,我们有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找到新的抗流感药并进行测试。”这一项目预计将使用超过100万台注册PC的闲置计算能力。
企业家们的反思,折射出一种“绝望”,应该是对以往技术驱动下的快钱模式、暴利时代的“绝望”。作别绝望之后,日子还要照过,而且要立足长远地过。于是,仿佛一夜之间,IT大佬们更加关注起人类和地球本身;于是,“绿色”“环保”“农村”“医疗卫生”这样一些词汇,不绝于耳。
其实,巴尔默也不是幡然醒悟。这几年来,微软已经在医疗卫生领域埋下了大量伏笔。它推出了专门用于人体健康方面的搜索引擎(https://health.live.com/),可以帮助人们专门搜索有关健康的专业知识和诊疗服务信息;2007年10月,推出了HealthVault个人健康记录管理平台;它的Amalga数据流软件产品,可以帮助医院从不同的系统中抽取数据。
IBM最早在2004年进入中国医疗行业,迄今已坚持了5年整,始终将医疗卫生行业作为其在中国为数不多的战略性目标市场。今年以来,配合其全球“智慧的地球”战略的推出,呼应中国医改进程的启动,IBM在中国高调喊出了“智慧的医疗”的口号。
东软、用友在卫生行业算是起步比较早的。但因为是“半路出家”,仍在积累行业经验和摸索过程中。而真正专注于卫生行业的本土IT企业,大多是从HIS软件起家,规模也都不太大,产品定位较雷同。中国医疗卫生的机构的需求变化也很大,使得它们更是不胜其烦。在用户不断需要“修改”的后续要求中,许多卫生IT企业陷入朝不保夕的边缘。
这些本土IT企业在卫生领域还是各自为战。这一方面导致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企业“吃不饱”,而没有规模而有一定行业理解能力的企业又被“撑死”。显然无论从规模和整体实力上,中国本土IT企业都无法与跨国IT巨头抗衡。但既然大家都看到了机会,为什么不能做一些资源互补的考虑呢?很难想象,卫生信息化的整体破局,可以离得了一批强大的解决方案,离得了一批强大的IT服务商。好在,现在还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