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龟山走向卢浮宫
——著名画家易元和印象
陈惠芳
见到易元和,还是今年年初。最近,他的画室搬至长沙韭菜园,场面越来越大。
说起画家,人们的印象就是长发飘飘,不修边幅,举手投足之间,有一种傲气。但易元和不同。我的感觉是,他像我的隔壁邻居——一个平实、谦逊的大哥。一个小平头,一双温和的眼睛,一顶平常的帽子,一套普通的衣服。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一种神态,交谈起来是很随意、踏实的。易元和走南闯北,还是一口湖南涟源口音,有些难懂。乡音难改。亲不亲,故乡人。
事实上,易元和是一个颇有艺术特质、颇有建树的画家。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其稀世珍品中,包括被誉为“世界三宝”的雕像“维纳斯”、油画“蒙娜丽莎”、石雕“胜利女神”。卢浮宫是所有艺术家心中的“圣殿”。能够在卢浮宫展示自己的作品,几乎是一种梦想。令人称奇的是,貌不惊人的易元和,竟然两度与卢浮宫结缘。
2006年,易元和的中国国画《天涯无处不奇观》摘取法国卢浮宫国际美术沙龙展唯一的特等奖。2008年,在卢浮宫举办的“易元和彩墨画特展”被授予“极具价值奖”,是继张大千1955年举办“张大千近作展”后卢浮宫第二次举办中国画家的个人特展。2009年3月,易元和成为法国国家美术家协会特邀会员。这一切容易吗?很不容易!梦想成真的背后,是默默无闻的耕耘。辉煌的背后,是静静的山水。
谈起举世闻名的卢浮宫,谈起“二进宫”,易元和一点不夸张,也没有洋洋得意。他更多的是回忆他的乌龟山,他钟爱着的大自然。
功夫在诗外,功夫在画外。他曾隐居娄底乌龟山山脚下,长达10年。为了画,他曾独自一人,背负行囊,跋山涉水,餐风露宿,游历大西南、大西北。为了画,他在荒凉的黄土高原、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极其寒冷的冰川,体验生活的苦难与生命的坚韧。他领略着,感悟着。非同平常的经历,让易元和“行囊充实”。挥洒笔墨之前,一幅幅独特的画,已经在心中绘就。我问:“易老师,这些经历足以写一部《易元和历险记》了。”他没有正面回答我,他还是淡淡地说:“值得,真的值得。”
一个外表平实的画家,内心有着怎样的激情。一个经历艰苦的画家,心中又是如此宁静。画室是安宁的,但画室不是温室。易元和的画,与大自然的苍凉与魅力,与生命的起伏密切相关。他惊人的感悟,一点一点浸入他的画作,又一点一点从画作之中参透出来。这种艺术的感染力与穿透力,在反复的赏读之中升华。著名诗人艾青吟唱:“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易元和其人其画最好的注脚。
一块巨型岩石自右向下倾斜,巍峨之势快要触底之时,却突然紧急收束,转换成山脚斜插在一个桃花盛开的中国小山村中。上半部分奇险无比,下半部分温柔祥和。这就是易元和的名作《天涯无处不奇观》构筑的独特意境,耐人寻味。易元和说,作为一个画家,如何做到“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是一个终身课题。所言极是。
艺无止境。我仿佛看到,迷恋着大自然的易元和又背起了行囊……
2009年12月16日
(《湖南日报》2009年12月24日“湘江”副刊发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