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南木
南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049
  • 关注人气:3,58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吟诵的调式怎样确定

(2010-08-24 17:18:02)
标签:

吟诵

杂谈

分类: 教学名谈

       有许多朋友说我吟诵的《诗经  木瓜》很好听,问是怎么得来的调式。

       吟诵的难,似乎就在定调。

       其实,你只要顺着第一句甚至第一个词反复多读几遍——就是一个字一个字把它读完整,读准确(以自己认为稳定的音读准确),再按一定的音高(感觉可以把这样的诗文大声吟诵出来给知己听的那种音高)哼多几遍,基本熟练之后,再揣摩每个字音的准确性,衔接的顺畅度是否自然,不要太突兀,忽高忽低,如流行歌曲或过于自由的旋律变化都应该避免,那么,一个吟诵调就形成了。

      我始终觉得吟诵如果不遵循“依字行腔”的话,就有可能陷入混乱,没有规则感,会很随意地变化音的高低。而依照文字本身的发音来决定一个个字音的长短和高低,窜起来,本来就成为一个调式。任何一首诗文都是这样才有了自己固定的调式。

      所以,那种一个旋律套所有诗文的做法是不合规律的,同样是词牌《渔家傲》,李清照的这词跟范仲淹的这首在意境和情景上完全不一样,吟诵时,按照依字行腔的要求,得到的调式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


    这两首词的平仄规则几乎完全一样,可是由于文字不一样,吟诵时的调式就起了变化。古代私塾里的先生可能不太注重文字的字音,很多时候会用一个调式套所有的诗词,因此未免显得单调了些。
    所以,吟诵,其实更能让孩子关注文字本身——只要真的是遵循了依字行腔的规则的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游山有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