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孔雀》与《杨氏之子》孰优孰劣?
昨天下午的语文课,我们连读了《世说新语》里的好几个故事,德铭对“期期艾艾”的由来很疑惑,说“周昌和邓艾为什么说话时老把自己的名字给搬出来呀?”我们讨论一会,大家都认为古人对别人自呼其名实际上是谦恭中含有自信的表现,并且通常是对上级或尊长才这样用。
大家一读到《杨梅孔雀》时就情不自禁地背诵了出来,因为跟课文《杨氏之子》是一样的。有孩子提出为什么课文要把原来的题目改了?我顺势一牵:说说改得好不好?
孩子们有的说该得不好,因为“杨梅”“孔雀”正是这个故事中的关键词,能扣住主题,突出其言语的诙谐幽默;改为“杨氏之子”就更能彰显杨氏之子一个人的才智了,实际上,没有孔君平的调侃似的点拨,也就不会有这个故事。可见“杨梅”跟“孔雀”一样重要。另有孩子说:改了也好,目的是为了突出杨氏之子的机智,因为选入的是小学课本,编者肯定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跟我们同龄的孩子中有许多很聪明的人,我们要学习他们敏捷的思维。
虽然只讨论了一会,有些孩子甚至懵懂得不知所以,可是,有人能想到这样去比较就很不错了。想到进来全班品读《三国演义》时,有些孩子的文字妙趣横生,我心中无不的欣慰。那天课程组的专家们听完课后,说将来这帮孩子中可能会出现一两个国学大师的,我说希望如此吧。
昨天在路上遇见现在附中读高三的月汉的妈妈。她一见我就说:“好久没见了。我前几天偷偷地看了一下月汉的日记,他到现在还在写你啊!在日记里写了好多想你的话!唉呀,你后来带的学生中也有像他们那届的孩子那么依恋你的吗?”我笑得不知如何说,可是,心中还是很欣慰。月汉已经长成一米九几的小伙子,今年六月就要高考了,可他妈妈说:“你知道吗?马上就要高考了,他这个学期竟然还是看了十几本小说。前几天还说要去书店买点辅导材料,结果搬回家的都是小说和其它的课外书。受你的影响太深了!”他妈妈是高三的老师,说自己总在学生中推行阅读的理念,可是没有多少孩子能真正看完几本书,看来阅读习惯错过了小学阶段真的是很难再培养的,因为中学的课程本来就紧,应付考试就够费力了。我说,也不是啊,看月汉不是一直在读书吗,成绩不是照样很好吗?他们那一届在附中的几个孩子现在都是书痴呀。
……
罗斯金说:“当你进入书中的宫殿,被抛弃的只是你的缺点。”苏霍姆林斯基还这样说:“要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相对于他们的话,孔子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才是真正长生久视、死而不亡的文字啊!我们生而为人的哪些下品不可以通过读书得以修正呢?
今天下午,对幼儿园的家长的报告,我会再次讲到这个主题。想想自己近年来简直就像个推广读书的巫师,到处摇动着这古老的幡旗,傻傻地唠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