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面是前几天我从网上看到一张媒体刊登的青海湖卫星遥感照片,照片清晰显示:一个面积达96.7平方公里的湖泊从青海湖分离出去,青海湖由单一大湖裂变成了湖泊群,这是生态恶化的突出表征。近年来,气候剧变、人类活动频繁,环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红灯”频亮,有人预言:如不加以保护治理,青海湖将彻底蒸发,成为下一个罗布泊。
看后,大吃一惊!2006年9月,我和妻子去西北旅游,专程去游览青海湖,竟然不知道青海湖正在发生这样的恶化。
2006年9月9日,我们从海拔2200多米的西宁乘旅游大巴去青海湖。青海湖距西宁151公里,到青海湖首先要翻越拉鸡山,拉鸡山垭口在距离西宁80公里的地方,海拔最高3850米,是比拉萨还高的高度。大巴开出西宁,驶向拉鸡山,视野顿时开阔,在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坡地上,到处是黄绿相间的草、成群的牦牛和绵羊。那天多云,天上云彩在翻滚奔跑,草地、牛羊、白云,还有偶尔出现的牧民帐篷,构成一幅幅从未亲眼看过的美丽图画。车快到拉鸡山时,天下起了小雨;当驶过拉鸡山垭口时,小雨变成了小雪;车驶出拉鸡山垭口不远,雨雪皆无。车驶过拉鸡山垭口时,同车有几个中老年妇女感觉不适,气短,心悸,是高原反应,她们含服了丹参滴丸后缓解。我们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也许是因为一路上始终在喝红景天泡的水,红景天是姑爷从拉萨带回来送我们的中药,让我们泡水喝,预防高原反应。
不久,便到了日月山。导游说,它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地,又是农区与牧区的分界地。日月山有两座小山,每座山上有一个小亭,分别叫做月亭和日亭。导游讲起了日月山的传说:当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唐太宗送给她两面日月宝镜,通过这两面宝镜可以见到自己的家乡,文成公主走到日月山时,知道自己不能缠绵于思乡之情了,于是她取出宝镜砸碎,两面宝镜就化作了两座山,一座日山,一座月山,而文成公主的思乡泪也化成了由东向西流的倒淌河。过了日月山不久,就是一条小河沟——倒淌河。
车又行驶一段时间,远远地看到青海湖了,就像悬在草原上的一面宝镜,视觉上感到它高于地面。导游说,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湖面海拔为3260米,比两个东岳泰山还要高。面积有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多。湖面东西长,南北窄,呈椭圆形。乍看上去,象一片肥大的白杨树叶。青海湖水平均深约19米多,最大水深为28米。
我们在湖滨漫步,湖面上阳光灿烂,身后的山峦上空,却是乌云密布。向湖面望去,就像大海,湖水是蓝色的,但又比大海透明。我们乘坐游艇在湖上游览,看见废弃的鱼雷发射实验基地耸立在湖中。导游告诉我们,青海湖的四面远方全是高山,犹如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环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无际的草原,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象是一个巨大的宝镜平嵌在高山和草原中。我在游船上举目环顾,游船码头一面湖岸远方的山历历在目,而其他方向天空多云,看到的是湖水和天空的白云连在一起,与在北戴河海岸看到的景象相似。向码头方向看去,高山、草原和湖水构成了一幅壮美秀丽的景色。在这里曾举行过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
没有想到,如此美丽的青海湖,在我们游览时,已经在悄然发生我们所不知的变化,实在令人痛心!好在我们已经发现了环湖地区草场退化、沙化严重、湖水减少的变化。专家认为,环湖地区生态恶化有“天灾”,更有“人祸”:该地区生态环境先天脆弱,全球性气候变化,气温上升,降水量减少,对其生态影响巨大;人口快速增长,过度放牧和长时间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对青海湖地区生态恶化推波助澜。
现在,国家对症下药,从今年开始投资15.67亿元,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综合治理。面对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严酷现实,2007年12月,国家正式批复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这标志着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的启动实施。
针对青海湖生态所患种种“病症”,该规划将实施湿地保护、草原鼠虫害防治、沙漠化土地治理、生态保护林建设、水土保持等多项生态保护工程。把人为保护和自然恢复有机结合,以求合理“有度”利用环青海湖地区的自然资源,减轻人类的活动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期盼青海湖永葆壮美秀丽的容貌!
去青海湖途中的草原

青海湖畔






真假雪域牦牛



青海湖上



青海湖畔烤全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