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细说《史记》(前言)

2018-03-16
乐乐10岁3个月
图文/乐妈妈原创
去年暑假时,我曾经写过乐乐读《史记》的文章《而今开始从头越--<史记>精读》,非常欢喜和感谢的是,得到了很多博友的支持和鼓励。时间一晃已经是半年有余了。这半年来,乐乐在《史记》的阅读上依然没有停止脚步。
某日,我在书店里看到一本书名为《细说史记》书,我不禁拿起来翻阅一下,那是一本介绍司马迁本人以及他为什么会完成《史记》的原因和目的。我想起乐乐也是每天正在读《史记》。我突然有个想法,何不把乐乐一直在记录的《史记》阅读笔记整理成册?!在博客里发表保存。也许这对于将来的乐乐会是一份难得而珍贵,独一无二的礼物。
乐乐从四年级上学期接近暑假开始,每天早晨坚持精读《史记》并做了阅读的记录。我准确地记录了乐乐的阅读的日期和时间,也就是从去年2017年6月12日开始的,而今大半年过去了,他已经从第一卷《五帝本纪》读到了第九卷《吕太后本纪》。
乐乐的《史记》阅读速度很慢,一整套《史记》有十大本。他大约读完了一本多一点,同时写了五六十多页的读书笔记,可以说乐乐的精读《史记》还处在最初的阶段。但,即便这样,我看过了乐乐的那一叠不算太厚却写的密密麻麻的笔记,还是常常在心里为乐乐点赞加油。这样的阅读方式需要日复一日不间断的坚持,虽然是在我的监督和提醒下,但乐乐的自觉自律和勤奋好学常常令我感动不已。
记得有哪位名中学的校长,在一次分享他的中学生们学习中国语文的不足时,讲了一个让人不太笑得出来的“笑话”,他说:有学生造了一个句子如下:虽然司马迁遭受多次宫刑,但是他还是忍受痛苦,以坚毅不屈的精神完成了《史记》。这句子在文法上也许是无懈可击的,但中学生还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实在有点不太靠谱。我把这个事例讲给乐乐听后,他笑得前仰后合,直不起腰来,说,喂!妈妈,这司马迁能有几个小弟弟呀!

《史记》原文难吗?我个人觉得非常难。不要说才四年级的小学生,就是高中生要不依靠白话解释来阅读古文原版的《史记》恐怕已非易事。乐乐偏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让他读,他真的就读起来。从来也不说个难字,也从无怨言。有时我会忍不住,怯怯地问他,《史记》难不难。他回答,不难,很好读!我又问,你喜欢读吗?他又会答喜欢!喜欢二字,足以让乐乐一再的坚持。
至今为止,乐乐还像小时候那样只要他喜欢看的书,他就愿意一遍又一遍,不断的重复也不觉烦。而《史记》之所以吸引乐乐往下读,我想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那些历史和故事很多乐乐已经是耳熟能详,再次阅读时也就像见了老朋友,亲切而自然。但是《史记》上的历史和以前看过的历史故事又有着很多的不同或出入,乐乐在阅读的同时就会有很多的比较和新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那种不断求知和获得新知识的喜悦和满足也是乐乐长期坚持的原因之一。所不同的是,这次的精读除了大声朗读原文之外,还要用自己的话语把那些读到的,读懂的文言文翻译出来,这一部分是整个读书笔记最难的一节。但是我曾经以为这是最容易的一部分,我也曾经因为乐乐写的时间太长而责问乐乐,不就是用自己话把读到的内容写一遍吗?才写几行字,你至于写那么久嘛?乐乐的回答至今依然回响在耳畔,也给了我不少的反思。他用很重的语气说道:“妈妈,你不要以为这是很简单的事,首先我要自己先看懂了,还要把那些古文翻译出来,再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妈妈,你知道吗,我需要呕心沥血才能完成这个笔记!”说完又反问我:“你还觉得我很容易呀,啊?!“
听了乐乐的反驳我咂舌无语了,我偷偷的看了乐乐的那些记录。确实如他所言,他是认认真真,字字斟酌地在写他的读书笔记。那天,我便在他的读书笔记里加上了”妈妈的话“一栏,把我自己对于乐乐读书笔记的感想写了下来,表示对他的支持和鼓励。从此,看乐乐的每一张《史记》读书笔记成了我非常期待的一件事。
今天,我想,我必须作为一个忠实的记录者,把乐乐用自己不成熟的思维和稚嫩文字所写的儿童版《史记》真实的还原。这将是一部乐乐版的《细说史记》。我希望,我能在这里看到乐乐的各种进步和不足,也能找到更适合他的方式,给予他更多有效的帮助。但是没想到的是,这样的一个特殊的阅读过程却成了双赢的局面。我居然可以在乐乐的带动下重温一下历史,更普及年少时的诸多遗落。我是如此的感谢和感恩,是孩子带来的这原本此生不再的阅读机会和乐趣。并能从中得到启发和成长。
码字的过程是件累人的事。而要把乐乐所有的阅读笔记一一整理出来,对于我而言,水平有限,这更是一向艰巨的工作。我必须在工作和家务的繁琐中见缝插针的找时间。但这同时也是我喜欢并快乐的一件事。文字的魅力也许就在于此。
今天先写下这篇前言,也交代了我即将展开的整理大工程的背景。希望乐乐能继续努力,也我能坚持,时光飞逝,当昨日不再来临时,我更希望孩子的明日会因他做过的事,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得到更多的加持和智慧。

这是乐乐正在阅读的《史记》版本,带拼音的大字版,非常厚重的十大本。


这是内页的内容,除了个别字词的解说,没有任何白话文的解释。


作为预告,我随机抽出几张乐乐的阅读笔记。(上图)是《秦始皇本纪》的阅读记录。我要求乐乐每张笔记上要记录阅读的日期和时间,还有篇章页码。这就方便查阅。可以说,乐乐的这项阅读从开始的第一天就没有停止过,而是在早晨吃早饭上学前完成的(一般是早上6:30左右,在头一天,他先用十几分钟朗读了原文,第二天才开始写笔记,也是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来写,写多写少没有定数,一张读书笔记有时要分好几个早晨来完成。我并没有给他每天必须读多少或是完成多少的规定,完全是在他自己控制范围的一项操作和学习,这里更需要的是乐乐的自律和自学的能力),因为一早上就先完成,这就不影响他接下来一整天的学习和各种活动。
很有意思的是,看了乐乐的笔记,颠覆了我很多成人的固有思维。这份笔记有三大部分,第一是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次的阅读内容;第二是摘录好词佳句;第三是选自己最欣赏的一句并写出理由。从一开始,我的思维是第一部分是最容易的,第二部分也不难;而第三部分是最难的。我有这样的想法是源于我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固有的思维方式。但从乐乐的角度就不一样了,在我认为最难的第三部分却是他完成得最快最顺利的部分。我发现他在写出自己的感想时思维非常的快捷和清晰,没有半点拖泥带水,常常是一挥而就,而写出来的感想又恰恰是属于他自己的本真无邪的告白。而这部分也成了我和乐乐进行思想交流的一个有趣有效的渠道。

这张笔记是去年中秋节写的,不管是节日假日也好,乐乐的读书计划不会因为假期就会懈怠,有人总是怪我连假日也要求孩子读书。我只能再次表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每个人的因缘际会都有所不同,强求不来。
乐乐在阅读完整个《秦始皇本纪》后,用自己的话写出了:秦朝的历史由盛至衰,是有起伏的历史,就像人的一生一样,不会一帆风顺。并表示,我们要向秦的君主们学习,学他们坚毅的精神,永不退缩。这是我喜闻乐见的文字,也许孩子的表达和思维也只不过是流于表面的文字形式,但,毕竟还是小学生的孩子,相信他将用一生的时间来重温并践行经典的所得。

我的要求可以说很宽松,只要是乐乐每天早晨一直在坚持就是我的目的了。但,在坚持的过程中,居然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现成的得益。这份读书笔记的书写在无形中锻炼了乐乐文字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也在不经意间提高了乐乐作文的能力。而如(上图)所写,乐乐在秦二世与兄弟之间的手足相残中悟到“兄弟之间不应互相伤害,应相信对方”还在旁边顺手画了并肩携手的两兄弟。而在平时与远远的相处中,他也常常处处爱护远远,帮助远远,俩兄弟和睦相处。读书是一回事,做事做人又是一回事。如果孩子能够常常从所读的书里得到反省,能够知行合一,这便是读书的目的和最高的境界了。
(今天的预告先到这里,我会利用时间把乐乐的读书笔记一一整理,希望得到支持和更多的指点,非常感谢亲们的关注,再见!!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