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无可回避

2017-05-17 乐乐9岁5个月 图文/乐妈妈原创
长久以来,我们这一代,甚至上一代,上上一代,很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是在刻意回避“死亡话题”的教育下成长的。结果,”死亡“就像一张巨大的无形而又令人恐惧的网,无处不在。人们不愿触及有关的话题,甚至把它深深的埋藏起来。可是对于“死亡”的困惑和恐惧却如影随形,而它却偏偏是世界上任何人,无论贫富贵贱都是始终要面对,无法逃避的课题。
而事实上,尽管人们对于死亡有诸多的忌讳,但生与死的思考却没有因为被禁锢而停止。有时,你会感觉人们对于死亡的害怕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记得小的时候,孩子说话口无遮拦,会说出很多大人不愿意听到的话语,比如,邻近考试,我们会说,哎呀,看来我们时日不多了!又或者要出门旅行前,因为兴奋欣喜,又会说,我们吃完饭赶快上路吧!正是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类似的话给长辈听到了那可是要挨一顿暴风骤雨般的臭骂!大人会非常生气的责问,什么叫时日无多,什么要上路呀!这孩子实在不像话!我们做孩子的吐吐舌头之后闭上嘴巴,但是心里却老不服气,为什么不能说呀?如今想来,大人们之所以不愿听到与死亡有关的话语,正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里人们对于死亡的信念和深深的恐惧,这就造成了很大一部分人从小缺乏死亡的教育。死亡的阴影成了挥之不去的梦魇,甚至终其一生也无法解脱。
孩子通过我们父母降临人世,带来了生的无比喜悦!随着一天天的长大,同时,他们也带着对死的无限困惑。从小到大常常听到乐乐一连串的生死问题:妈妈,我为什么会生出来?我从哪里来?我会死吗?我不想死?死了到底去哪里?死了之后又是什么时候活过来?人死了就会到天上吗?天上的那些死了的人都会在天上看着我们吗?那现在秦始皇汉武帝是不是现在正在天上看着我们?妈妈,你死了也会在天上看着我吗?哦,妈妈,我可不想你死,不过,我想你到时候老了,也会涅磐的,这是必然的规律。。。。。。“
看着天真无邪的孩子,我总在想,我不能让死亡教育的缺陷再一次的发生在我的孩子身上。既然生与死都是人生必经的历程,为什么要在孩子面前掩饰,为什么要给孩子制造一个只有生没有死,或者只能谈生不可说死的错误假象?!骗得了一时,变不了一世。当孩子真正要自己面对生与死的那一天到来时,他们又将如何面对?又如何解脱?我不愿意那样的痛苦因为无知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无限延伸。
故此,我尤其重视对于孩子的死亡教育。从小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孩子探讨生死大事;我从不阻止,呵斥孩子说出任何和死有关的任何话语;也从不用死亡的话语来吓唬孩子。幼儿时期我陪着孩子看了大量有关死亡的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当鸭子遇见死神》《苏菲的杰作》《獾的礼物》《强强的月亮》《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怎么会这样,艾维斯的故事》《好好哭吧!》《化为千风》《世界上最棒的葬礼》《五百罗汉交通平安》《爷爷变成了幽灵》《象老爹》《爷爷的肉丸子汤》《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再见,艾玛奶奶》《风到哪里去》《小鲁的池塘》《记忆的项链》《麦先生的旅行》《狮子王》《夏洛的网》。。。。。。直到后来,乐乐完全可以自主阅读,他自己在许多的书籍里一遍遍的寻求生命的真谛,探求活着的意义,从而丰富了思想。无数优秀的中外书籍让我找到一个非常适合的渠道,从多方面多角度和孩子一起了解离开,失去,死亡的概念,理解生命的轮回。这些都是大人和孩子一场场必不可少的生命教育。
去年年中,我家族中的一位年长的亲戚长辈去世了。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带乐乐去殡仪馆拜祭这位逝去的长辈。可是却遭到家人的极力反对。还是那句话,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大多数人不愿意触及死亡,他们的理由非常的充分,孩子还小,不适合去那样的地方,那种地方不干净,大吉大利,决不能带孩子去!然而,我并不怪责亲人们诸如此类的想法,我也非常理解这样的想法,但是我却不赞成这种做法。我觉得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个绝好的机会。我们作为父母的无权剥夺孩子看到世间真相的权利,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只有让孩子去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去体会,去感受,孩子也才有机会从真实的经历中学会思考和判断并最终得到属于他自己的结论和答案。
我也预料,我排除众异,执意带乐乐前往,终究是不虚此行。在那里,他看到了灵堂的庄严肃穆,看到了亲友们对于逝者的尊重和怀念,看到了祭礼的各种仪式和细节,他以孩子的眼光在观察人来人往的礼节等等,在整个仪式上,和乐乐同年龄,甚至比他还大的孩子们都懵懵懂懂,带着好奇不解的眼神不是无所事事就是无可适从。而乐乐虽也和一大班亲戚家的孩子一样,好玩好乐,但他对于那种场合和仪式却更多了一份理解和淡定,表现出超乎年龄的成熟和理性。在现场,亲人们都哀伤落泪,甚至失声痛哭,一片惨淡。乐乐坐在我身旁,后来,我才发现他始终陪在我身边,当我伤心时,他会用小手不时的握紧我的手,或是拍拍我的后背以示安慰。在没人听到的时候,他悄悄的为我开解,表达了他当时的想法,那一番话令我至今难以忘怀,他说,”妈妈,亲人的死亡是很让人悲痛的事。如果你死了,我会想着和你一起去的!但是,你想想,这个宇宙的万物根本就是有始有终的,每个事物都有它开始和结束的时候。你死了,你的生命结束了;等到我也死了,我想,我们会在阴间或什么地方相见。但是我还不想死,我也不能死,因为我不想我的家族就这样没了,我还想结婚生子,让我的子孙继续生存繁衍下去。所以如果妈妈死了,我会继续活下去的!“这些话出自一个八岁孩子的口中,着实带来不少的惊喜。或许人们会说小孩子还不懂事,他们不知人间疾苦,不懂人情世故。他们的话语也许空洞,流于表面。但是在我看来,即便只是个孩童,这些话会说和不会说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我们不能指望小时候什么都不让孩子知道,不去教导他如何面对始终会到来的困难和挫折,而等到孩子长大了,他就自然会处理这一系列的人生困境,就能顺利的度过人生的每一道坎。不管我们如何的希望可以天长地久,将来的某一日,父母总有离开孩子的时候,孩子必将独自面临属于他自己的生命课题,而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早早地培养孩子拥有一颗聪慧的心灵,留待他日,帮助他走出人生低谷,找到存在的价值。
平日里,我为孩子争取很多的时间,给孩子留白。给了他更多活动的思考的空间。让孩子的生活和生命能得到适时的梳理和沉淀。
我让他去佛光山道场上儿童班,在那里,他了解了生命的无常和轮回。懂得了存在的意义,学习放下,舍得,自在,包容,更学会了珍惜当下,爱惜生命!
在生活中,我常带孩子看日出日落,观一花一草,教会他怜惜世间的每一种生命,对大自然保持一颗敬畏之心,藉以培养孩子包容慈悲的胸怀。表面上是我为人父母的在教孩子,可事实上,是在与孩子的共读共处的过程中,给了我重新认识生老病死,认识生与死的自然规律的机会。然而,终究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死亡真正的到来,当我们无可避免的要直面死亡的瞬间才是真正考验人的时刻!
我的奶奶去世了!就在半个月之前。虽然是90岁高龄,四世同堂,虽然是”喜丧“心理上也是做足了准备。当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当奶奶的音容笑貌在脑海浮现,当童年美好往事一幕幕回想,悲伤和泪水依然让人难以自抑。我呆呆坐在床边,失去奶奶的伤痛久久无法化开,许久都不知自己要做什么和该做什么,一时间万念俱灰!
就在这时,从我的身旁递上了一张纸巾,耳边响起了乐乐的话语:“哦,妈妈,我知道,一定是太婆婆过世了。妈妈,你要知道,死是人生必经的事,包括你,包括我。这是自然的规律。妈妈,你不要伤心,要振作。这说明人生是短暂的,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多做好的事!妈妈,你休息一下!”没说完,乐乐转身去厨房倒了一杯水递上又接着开解:“妈妈,你休息一下,今天不要理我们的事啦,今晚什么事我都自己搞定,我会用功读书的,读得很大声。妈妈,我知道你很伤心,你如果想哭就哭一会儿,但是不要太悲伤。你想想张居正,他父亲死了,丁优,他很悲伤,但是他依然积极推行万历新政,因为他不想那些新政半途而废,他是明朝一代名臣,内阁首辅。我们要向他学习喔!”说完,乐乐便自顾坐到书桌前读书去了。空留下我还是坐在那里发呆,泪水更是不听使唤哗哗往外流,孩子的话已经让我不仅仅只有伤痛了,悲则悲已;面对陷入伤痛的人们,还有比孩子这番话更暖心更贴切的吗?!我看到孩子心中的那一份坦荡和自在。那是我自己穷其一生都无法企及的一种胸怀。望着他伏案读书的背影,我悲喜交加!
我想时至今日,关于生命,关于死亡,对于孩子,已经不是能不能讲或该不该讲的问题。而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和方式去引导和帮助孩子认识,接纳和尊重死亡,从而学会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让人生活出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