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议“以小见大”创作手法

(2023-08-19 07:51:23)
标签:

诗论

分类: 十、新诗学步、诗苑杂谈

小议“以小见大”创作手法

一、什么是以小见大

从汉语的角度讲,以小见大是一个成语。它有出处,它的意思就是: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从小节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关于以小见大的汉语例句很多,如:小不忍则乱大谋、一点水反映太阳的光辉、滴水穿石、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等等。这不是今天我要讲的,我今天想讲以小见大写作手法,也称小中见大法,即通过小事或细节来描写重大主题的写作方法。

二、 用以小见大手法写诗举例

杜牧《盆池》

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

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们大家熟知的名诗还有孟浩然《春晓》、李白《静夜思》、王之涣《登鹳雀楼》、柳宗元《江雪》、李绅《悯农二首》、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等。

三、以小见大这种手法的特点

以小见大这种写诗手法的特点是:

1、体现在选材上,主要是抓住一事一物,一景一情。不管是绝句还是律诗,一首诗只能是写一件事物,围绕这件事物,确定主题。绝不能无中心、无主题,更不能多中心、多主题!例如: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的选材就是写一件事,南京的乌衣巷,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发生的事情。

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件小事:汪伦送李白。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五律写的也是一件送别小事。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首七律写的是韩愈被贬走到蓝田遇雪碰到侄儿的事情。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五律写的是杜甫在晚上想念妻子的事情。

2、体现在写法上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我们还以刘禹锡的《乌衣巷》为例说明。刘诗反映的主题很大,它要反映的是朝代的兴衰变化。他又是怎样动手去写呢?他从小处落笔,他首先展开的画面是:朱雀桥周围开满了野花,这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有异曲同工之妙。战乱年代,原来繁华的街道,现在杂草丛生,野花遍地。刘禹锡要告诉人们就是这样一个信息。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与马致远的“夕阳西下”何其相象,营造出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这些意象都是从小处着笔。

第三、四句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喊空洞的口号,作者只是选择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燕子,去年飞走了,今年飞回来了,变化的是过去的王谢豪宅,现在成了平常老百姓的住宅。刘禹锡就是选择这样一种非常不起眼的自然现象,反映了历史发展变化的主题。

3、以小见大写法的效果,运用这种写法收到了真实感人的艺术效果。试想如果换一种写法,就是用我们一些人喜欢的老干体,能有这种效果吗?写诗要避免空洞,就要从小处着笔。

四、如何理解“以小见大”的“小”

1、所谓小,就是与大恰恰相反,社会中的小现象,生活中的小事情,自然界中的一个景观或景点,再小一点就是一个小物体。在诗里面,就是一个细节描写,或一个具体的意象。例: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舟、岸、歌、潭,这些意象都非常具体,非常细小。

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这两首中作者充分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比如:一粒粟、禾、汗、粒粒等意象,小意象,为大主题服务。

2、“以小见大”的“小”,必须与反映的“大”,两者之间要有联系。例如: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与秋、种与收、一粒粟与万颗子,两者之间必须有联系。春种与秋收就有必然的联系,种一粒种子,收获许多,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同修辞比喻一样,两者必须要有相似性。我们不能“拉郎配”,把两者没有联系的事物,硬往一块扯。

3、“以小见大”的“小”必须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例如要反映时代的发展变化,就不能用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物象,可以用微信、抖音、高铁等物象。写春天的物象就应该根据不同地域来选择:如春风、草芽、柳绿、桃花、飞蝶、细雨、燕子等。

4、所谓“小”就是用细节描写来达到真实感人的目的。例如:

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垂緌饮清露”就是细节描写。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首》其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这首诗作者都是从小处落笔,四句无一不是从细节写起。

再看杨万里《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请大家反复阅读,体味“以小见大”写作手法。

 

“细节”存在于生活之中,我们平时要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捕捉生活中那些感人的事情,从中提炼出细节来,这样才能为写出比较好的作品奠定基础。

红豆

1

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红豆

1

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