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哲理诗
(2023-08-18 07:45:06)
标签:
诗论 |
分类: 十、新诗学步、诗苑杂谈 |
怎样写好哲理诗
当前诗坛读诗的人不少、写诗的人不少,但写好诗的人不多。特别是不少的人,将诗写成干巴巴的说理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干体”。
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诗歌也包含着说理,即使是抒情的诗,也有说理的成分,尤其是宋代,说理几乎成了诗歌的特色。宋诗形成了与唐诗不同的特点:唐诗以抒情为主,宋诗则是充满了说理成分。大诗人苏轼曾说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中的哲理,只能寄托在诗外,而不能直接表述出来。我们今人犯的错误,就是直接表述出来了,有的人还美其名曰为“直抒胸臆”!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就不具体举例了。如何写好哲理诗呢?
一、哲理必须隐藏在形象之中。
我们先看看古人是怎样写的:
首先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五言绝句包含哲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首绝句的手法也不外乎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这首绝句,不是一般人能够写出来的。如果作者没有高瞻远瞩的胸襟,是不可能写出来的。哲理就包含在抒情中。
其次我们看一首北宋孔仲平的《马上小睡》:
夹路桃花眼自醉,昏昏不觉据鞍眠。
觉来已失初时景,流水青山忽眼前。
这首七绝反映了怎样一个哲理?诗人在马上睡了一会,原来满眼的桃花就不见了,变成了青山绿水。这首七绝暗含着这么一个道理,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如果让我们来写一首反映发展变化为主题的七绝,怎样写?很有可能桃花落了、杏花开了,直接了当,按照时序的发展、事物的变化来写,那样就没有多少诗味了。
我们再看一首反映新陈代谢哲理的诗。
梅尧臣《对花有感》:
新花朝竞妍,故花色憔悴。
明日花更开,新花何以异。
诗人用新旧花对比,暗示了新陈代谢的道理。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点水反映太阳的光辉”,以小见大是写诗的法门。
大家都知道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是具有代表性的议论成诗。前两句描写、叙说,作为铺垫,为后面的抒情议论作好了平台。这首诗说的是身处山中,不能尽观山体全貌来设喻说理。
王安石《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的诗平白如话,说明一个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纵观以上几首诗,诗的理趣都是通过诗的形象来表现的,均不是直接说理。哲理诗的最高境界是将哲理融汇于形象之中,形、意、理、趣皆备,引人思考。
写诗必须要用意象,这是一条法则。如果不用意象,只用概念来表达,那样写出来的诗,说好听点是没有诗味,说不好听点就是老干体!
二、哲理往往用修辞手法来反映。
修辞手法的应用,有助于表达事物的深层意蕴。我们看诗例吧。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就是哲理诗的代表作。我们看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哲理诗纯粹是用形象来表达的哲理诗。朱熹把知识比作一方池塘,因为有活水注入,没有死水积滞,它象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着天光云影。它比喻人勤于读书,不断积累新知识,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能够触类旁通,遇到问题,也会豁然开朗。
比喻修辞手法是在写诗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把理趣寄托在记叙、描写之中。诗人通过写游园寻春,但柴扉紧闭,在这失望之时,却见一枝出墙的红杏带来了春的消息。这首诗道出了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之间的联系。这首诗仅仅四句,但一波三折,满怀希望----到失望---再到意外惊喜。好诗必然有它为什么好的道理。写诗要善于抓住细节描写!不要一味写那些大而空的概念或口号。选材上抓住一点,一首诗万万不可面面俱到,都想写,什么也写不好!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最出名的就是颈联这两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的本意是回答白居易对他二十三年不幸遭遇慨叹和同情,表明自己虽然沦落,却并未消沉,对前途仍很乐观,写法上纯是借景抒情。可是该联却表达了世事变迁、新旧代替的必然规律。具体写法上诗人把自己比喻成“沉舟”、“病树”,而把新进官场的那些新人比喻成“千帆”、“万木”。修辞格用的是比喻。
再看一首陆游《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诗是陆游被罢官后,回到故乡绍兴后写的。政治上陆游已经走投无路,在生活上,他看到了不同于官场的农村新天地,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名句。
三、 哲理诗也带有感情色彩。
诗本质上是抒情的,但哲理诗也带有感情色彩。朱光潜《诗论》说:“诗有说理的,但是他的理融化在炽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中,它绝不说抽象的未受情感饱和的理”。
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是著名的抒情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一二句是描写爱情的名句,意思是除了沧海的水和巫山的云,其他地方的水和云都不再入眼,言下之意是除了心中的爱,再无可爱之人。但从中还可以体会出更宽更深的道理:经历过大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的人,对庸常事物是不会放在眼里的。
认真读这首诗,体会以物寄情。
明代张弼《胡陵城》是抒发江山兴替的深沉感慨,所用意象极为简洁,特别是负耒劳作的农夫形象,似乎汇聚着历史的粗重喘息。作品如下:
汉楚英雄逝水东,萧萧荒垒几秋风。
金戈铁马酣争地,付与寻常负耒翁。
过去的征战之地,变成了现在的耕耘之田,作者用这一现象来反映江山更替,社会变迁,可谓是手法高明。读这首诗,使我们想起了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两首诗都倾注了作者的情感。
四、 哲理诗都不是用抽象的概念、推理来表达的。
我们再看一首清代赵翼《论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首诗揭示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
结论:写诗必须要有形象,也就是要使用物象。简单讲就是借物传情,或寄情于物。万万不能用概念直说,包括抒情也最好用形象来表达。
爱情诗也不能直说。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据说这是李白表达对玉真公主的思念。
讽刺诗也不能直说。如杜甫的《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首诗杜甫名曰赞美花卿,实为婉讽花卿僭越等级,僭用天子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