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景如画,身临其境——散曲创作中直露表达法的实现(之二)

(2022-09-07 07:51:25)
标签:

转载

分类: 十、新诗学步、诗苑杂谈

写景如画,身临其境——散曲创作中直露表达法的实现(之二)

任半塘先生在《散曲概论·内容》中言道:“词仅可以抒情写景,而不可以记事,曲则记叙抒写皆可。”因此散曲创作不仅可以运用诗词常用的抒情手法,还出现了在叙事中运用心理想独白的抒情手法;将人物融入情境甚至呈现出较强的故事特征;甚至作者不借助“意象结构”而将其所闻、所见、所思、所感、所悟的内容直接加以表述。以上种种使得元曲创作写景如画,令人身临其境。

一、运用赋笔摹写

    由于赋的特点是“赋声情少而辞情多”,可以用于铺叙景物,渲染气氛,做到淋漓尽致。这样的表现手法对于表现曲的内容而言,无疑是较为适合的,故其多采用赋比而罕用兴体。运用赋法的手法可以使散曲的章法在直陈之外又另得一种以错杂跳跃的反复回环结构抒情叙事结构,以随心绪的游走的方式对一个事情反复渲染,直到把一事情说尽道透为止。如张养浩的[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煞江南。

    全曲以清新的文字,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秋光风物,将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十种景物,用白描手法构成一幅特色鲜明的江南水乡图作者以江水为中心展现出两岸人家画檐相连云淡天高、鸥鸟飞舞、数丛芰荷、点画船的秋光和酒旗飘扬、十里珠帘的市景。“爱杀江南”则是作者面对这种如画风物所吐露出的心声,说得坦率、明白、痛快淋漓。在景色描写中,又传达出作者对客观景物的挚爱之情。

    在元散曲的写景抒情之作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仅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如乔吉[双调·水仙子]《咏雪》:

    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大灰泥漫了三千界,银棱了东大海,探梅的心噤难捱。面瓮儿里袁安舍,盐堆儿里党尉宅,粉缸儿里舞榭歌台。

    全曲先以冷无香的柳絮、冻成片的梨花形容雪花,接下来以“大灰泥漫”、“银棱”描绘大雪覆盖下的世界,曲尾虽然引用了东汉袁安、北宋党进二人的故事,但作者也仅仅是为了描绘雪之大。全曲除了景色描写外,看不出作者有何情感寄托于内。元代散曲家的这类作品,虽与汉赋颇为相似,但在表露作者心声方面,却不如汉赋。汉赋除了客观的叙述,其“曲终奏雅”,还是有作者情感、心声的流露,而上述元散曲的写景之作,却只有单纯的景物描写,看不出作者的感情、个性。这些是元代文人慑于蒙元贵族的高压而不敢多说话这一奇特心理的反映,也是元文人将其视角从社会移向大自然的必然产物。愚以为在这一点上不应过多为当今曲作者所效法。


二、结构简单化与线性思维的运用

    直露地表达使元散曲具有散文化的艺术特征,在口语化的用词及白话体的句式构成上更为突出,这同时又驱使散曲的篇章结构趋向于简单化结构和线性思维模式。乔吉 [双调·清江引]《有感》:

    相思痩因人间阻,只隔墙儿住。笔尖和露珠,花瓣题诗句,倩衔泥燕儿将过去。

该曲一开始就直接道出引起“相思瘦”的原因是有人从中作梗,即使一墙之隔也如咫尺天涯。于是,主人公只好以露珠和墨,花瓣题诗,请衔泥燕儿将自己的相思情意衔过墙去。全曲内容只用几个因果句连缀起来,完全抛弃了诗词中的留白、回环、顿挫等技法,将语意、情意全部吐露了出来,虽是直陈却因情真而显得动人。而线性思维模式如徐再思[中吕·朝天子]《常山江行》:

    远山,近山,一片青无间。逆流上乱石滩,险似连云栈。落日昏鸦,西风归雁,叹崎岖途路难。得闲,且闲,何处无鱼羹饭?

    该曲从“远山、近山” 视野的舒畅感受转入小船逆流而上的艰难。描述了作者船行险山恶水间的所见所感,作者的心情也因此从最初的“一片青无间”的江山美景,转为带有较强主观色彩的“落日昏鸦,西风归雁”上。这样的景物并不一定是完全出于作者的想象,也可能就是作者当时所见之景,但通过与一片郁郁葱葱的青山作对比,它所蕴含的作者内在意志已经压倒了它的自然性,为作者“叹崎岖途路难”,联想到世人的险恶,遂有归隐渔樵之志,作了很好的衬托。

 

三、在客观景物之中,融进人的形象

    以人物入景是元散曲家惯用的艺术手法,是对元之前写景抒情作品中多以自然景物为主,较少有人物融入其中的突破。在客观景物之中,融进人物形象、人物活动,从而使作家笔下的景色,在自然美之外,又增添新的人之美,这样的景色,则更易于感动读者。在他们的笔下,经常出现新颖别致的人景相融的描写。如张可久[商调·梧叶儿《湖山夜景》:

    猿啸黄昏后,人行画卷中。萧寺罢疏钟,湿翠横千嶂。清风响万松,寒玉奏孤桐,身在秋香月宫。

    该曲采用在猿啸、黄昏、寺院、疏钟、千嶂、万松的画卷中,有“人行其中”的新颖描写,多处采用象声词来进行反衬,描绘出夜之静谧、萧索画境,突出了湖山月夜人迹少的特点。又如徐再思的〔双调·水仙子〕《惠山泉》:

    自天飞下九龙涎,走地流为一股泉,带风吹作千寻练。问山僧不记年,任松梢鹤避青烟。湿云亭上,涵碧洞前,自采茶煎。

    作者除了以九龙涎、一股泉、千寻练采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描绘惠山泉之外,还接着写道:“问山僧,不记年,任松梢鹤避青烟,湿云亭上,涵碧洞前,自采茶煎”,让这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山僧也成了惠山泉的一个重要景点,读罢此作,使人对出于此境的惠山泉水产生一种喜爱之情,这种艺术效果是单纯的自然景色描写所难以达到的。

四、融进作者的自我形象或主观感受

    在客观景物之中,融进散曲家的自我形象,从而达到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两忘、物我浑然为一的艺术境界。显然,这是上一种艺术手法的进一步发展。如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作者将断肠人这一诗人自我形象融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天涯荒僻的景色之中,这种将二者相融的艺术手法使这首小令产生无穷的魅力。又如卢挚〔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该曲在描绘绝壁枯松、残霞孤鹜、不尽山、无穷水等秋景之后,又接着写道:“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将潇湘画里和作者的自我形象融而为一,这种相融,大大拉近了曲中所描绘的景色与读者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从而达到感人的艺术效果。再如徐再思[双调·蟾宫曲]《西湖寻春》:

    清明春色三分,湖上行舟,陌上游人。一片花阴,两行柳影,十里莎裀。不要多殽排一品,休嫌少酒止三巡。处处开樽,步步寻春。花下归来,带月敲门。

    此曲写清明时节的西湖风光,不但是花随柳影,风景明丽,同时是行舟游人,热闹非常。全曲构思奇巧,写景如在眼前,写人则呼之欲出。末尾数句更能道出游赏的雅趣。可看出徐再思清新秀丽、抒情深细的风格,擅长白描的表现手法,对仗工整、精于炼字的语言特色。上述这些以作者自我形象入景的散曲,显然是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的进一步发展。再如宋方壶[中吕·红绣鞋]《客况》:

    雨潇潇一帘风劲,昏惨惨半点灯明。地炉无火拨残星。薄设设衾胜铁,孤另另枕如冰。我却是怎支吾今夜冷?

    此曲描写游子客居旅邸的孤寂处境和凄凉之感,由于使用了“昏惨惨”、“薄设设”、“孤另另”等带词缀的形容词,在描绘秋雨浙沥、寒风劲吹、残灯明灭的冷寂环境的同时,表达了主人公的主观感受:枕寒袅薄,形单影只,凄凉难耐。“雨潇潇”等合成词的运用,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

 元代曲家的创作语言大多是经过精心提炼的口语,正是这种天下通行、明白晓畅的大众化语言,形成了散曲有别于传统诗词的雅俗共赏的风格,使得散曲作品符合口语化、通俗化和明朗化的具体要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