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酒是医、酒是药,也是情感催化剂

(2025-08-30 04:53:09)


 

酒是医、酒是药的表述,被认为源自《黄帝内经》中的《素问.汤液醪醴(音lao二声,li三声 药酒)论篇》。学者们介绍说,该篇专门讨论了药酒的制法与作用,明确指出醪醴即药酒,体现了酒与医药的深厚渊源。据介绍,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药物中,95%可与酒同用,用于治疗胸痹、缓解冷气心痛、治疗寒痰咳嗽、外用治疗等。我在网上看到,古埃及在公元前3150年就已用葡萄酒配制草药治疗胃病、疱疹等疾病;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认为红葡萄酒有助于消化,白葡萄酒预防膀胱问题,葡萄酒用于伤口消炎处理;中世纪欧洲:瘟疫流行时,葡萄酒掺水饮用作为消毒手段;19世纪维也纳教授证实葡萄酒可杀死霍乱、斑疹中的细菌。

我们的古人,把对酒具有的医用认知,造成文字,就是繁体字。这个字,上下结构:在上的yi一声),表示病人呻吟的声音或治疗的动作;在下的you三声)就是的意思。这个结构清晰地表明,在古代,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介绍,在我国古代的医疗实践中,酒,最初主要有三大用途:1. 作为溶剂:用来浸泡药材,制作药酒,使药材的有效成分更容易溶出;2. 作为麻醉剂和消毒剂:在外科手术或处理伤口前,用来镇痛和初步消毒(虽然古代没有微生物概念,但实践经验发现酒能减少化脓);3. 作为引经药: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

在中医理论中,据介绍,酒的性质是温性(甚至大热),味辛、甘,有(指过量或不当使用),归心、肝、肺、胃经。它的核心功效是1. 活血通络:辛温的特性能够推动气血运行,疏通经络。酒的温通之性,能够加速血液流动,散开淤堵,从而改善诸如跌打损伤后的青紫肿痛、女性血寒引起的痛经闭经、胸痹心痛(类似心绞痛)等症状。许多活血化瘀的药方(如复方丹参片)或治疗风湿痹痛的药酒(如国公酒、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中都含有酒精或用酒制。2.寒止痛:对于因寒邪或气滞导致的血行不畅、经脉拘挛、肢体疼痛(如风寒湿痹、关节冷痛),酒能起到温散寒邪、行气止痛的作用;对于胃寒腹痛、寒湿冷积等问题有缓解作用。3. 行药势:酒能作为药引,增强其他药物的疗效,尤其能引导补药(如人参、黄芪)补而不滞,引导活血药(如当归、川芎)更有效地行血。

学者认为,中医对酒的肯定是建立在药用适量的基础之上的。这与现代人日常的饮酒习惯有本质区别。中医经典同样高度重视酒的危害,反对过量饮酒。中医认为酒大热,有毒。过量饮用(尤其是烈性酒)会助湿生热,损伤脾胃,导致湿热内生,出现口苦、口臭、痤疮、痔疮等问题;会耗伤阴血。酒性辛散,过度发散会消耗人体阴液和气血;会损伤肝脏。中医认为主疏泄、藏血,过量饮酒会严重损害肝的功能,这与现代医学的认识完全一致。

中医反对过量饮酒,但不说滴酒不沾。在我国,把酒当做是医、是药的同时,古人也饮酒,且饮酒文化贯穿中华文明始终。在先秦时期,酒是作为祭祀神灵的祭品,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如《周礼》就记载有祭祀用酒的规范。祭祀完后,就饮用祭祀的酒。孔子在《论语·乡党》中有:唯酒无量,不及乱的论述。意思是说,饮酒虽然没有统一限量标准,但应以保持清醒、避免醉乱为准则 。古人都喝什么酒?史书记载:先秦至唐:以低度自然发酵酒为主,如黄酒、果酒、米酒,饮酒方式多为小杯慢酌,注重礼仪与意境。 唐宋以后:蒸馏技术引入后,出现高度烧酒,饮酒方式逐渐转向豪饮,但普通民众仍以低度酒为主。

早期喝酒与祭祀有关,后来喝酒,延伸到社交场合。到了今天,无论是婚丧嫁娶的红白喜事,还是商务洽谈的正式宴请,或是亲友相聚的家常小酌,酒似乎成了宴席的 标配无酒不成席。学者认为,酒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打破隔阂、拉近距离的 情感催化剂。宴席的核心是 ,而酒则是让 更有温度的纽带。有人说:酒是情感的纽带,让社交有了温度;酒是处世的镜子,照见中国人的含蓄与真诚。中医名家则说,酒有水一样的外表,火一样的秉性,少喝,活血化瘀,祛寒止痛;多喝则伤身减寿。

酒是医、酒是药,也是情感催化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