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极泰来

日前(8月22日),我写了一篇《物极必反》的博文;今天,再写一篇《否极泰来》 。
“否(音匹)极泰来”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周易》阴阳转化的哲学观,表示逆境达到极点后向顺境转化。《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就记载了“否极泰来”的事例。在春秋时期的吴越战争中,越国被打败,屈辱求和。越王勾践五年(公元前492年),勾践与大臣文种、范蠡,按照协议前往吴国作为奴仆。他们没有因此就自暴自弃,丧失复仇信心。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终于一举战胜吴国。吴王夫差自杀,勾践得以称霸诸侯 。后人就用“否极泰来”来说明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也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否”,《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一卦,被认为不顺利的卦;“泰”,也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一卦,被认为是吉利的卦;“极”,尽头的意思。“否极泰来”,就是指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人在逆境中,容易丧失信心和勇气,产生绝望,从而一事无成。要在逆境中奋发崛起,则要学会变通自强。就如《周易·系辞下》所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学者认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阐述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命题。我们的先贤认为,生活没有过不去的坎儿,通变的人永远有路可走。因为通变的人懂得变通,不通的时候,一变就有可能通了
“否极泰来”是必然的规律。它告诉我们,低谷是暂时的,这给了我们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勇气:它也告诉我们,如何走出低谷,并决定我们能达到怎样的高度,这要求我们具备智慧和行动。“否极泰来”不是让人消极等待的安慰剂,而是让人在绝境中保持乐观、并积极行动的强心针!有学者说,“否极泰来”,既是天道,也是人道;既描述了客观规律,也强调了主观能动性的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