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与靓靓聊过生日的那些事

今天是8月24日,是我的小外孙女靓靓第19个生日,也是她第一次不在妈妈身边过的生日。10天前,她去了加拿大上学,第一次单独出远门,肯定会想家;今天又遇上她的生日,形单影只,第一次没有亲人陪她唱“祝你生日快乐歌”、陪她吹蜡烛、许心愿、吃生日蛋糕。思乡之情,更会涌上心头,挥之不去!其实,她想家,家里的人,何尝不想她?我是过来人,能理解她此时此刻的心境。唯一的办法,我希望她举起水杯,面向祖国,感恩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祝福爸爸、妈妈健康快乐!
外孙女一人在加拿大,初来乍到,肯定比较寂寞,我就抽点时间同我的靓靓隔空聊聊有关过生日的那些事(文中的靓靓成第二人称)。
说起过生日这件事,我想在这里对你做一次简单的今昔对比,也许能减轻一点你的乡愁。你可能不信,爷爷从小到大没有过过生日;这不是我一个人,我的同学、同事,咱们家里的所有大人、小孩,在那个年代,都没有人过生日,平时也没有人会提到过生日的事。我第一次过生日,是我60岁那一年,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大潮中,你爸、你妈在“小贝壳”饭馆,请了多位亲朋好友在一起吃了顿饭,我也第一次吃上了生日蛋糕。
在我们国家,人们开始重视过生日,普遍认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为什么?不少学者进行了分析。我梳理了一下,大概有五个原因:一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家家户户有了闲钱,为“过生日”这个消费行为提供了经济基础,有能力去买蛋糕、买礼物、下馆子聚餐;二是社会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过去,比较强调集体,后来越来越尊重个体、关注个人的感受和幸福感。生日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专属节日,庆祝生日就是对“个体存在价值”的一种肯定和赞美;三是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西方文化中一些庆祝生日的习俗,如吹蜡烛、许愿、吃生日蛋糕、唱生日快乐歌等,因其简单、温馨且富有仪式感,迅速被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接受和喜爱,成为一种流行的“新传统”;四是国内各地商家推波助澜,都在不遗余力地宣传“生日消费”,推销生日用品,制造“生日必须要过”的氛围;五是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出现,让“过生日”成了一项公开的社交活动。收到好友的祝福点赞、晒出生日照片、分享幸福时刻,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和展示欲,进一步强化了过生日的风潮。在咱们国家,过生日的“热潮”,就是这样逐步形成的。你刚到加拿大,人地生疏,爷爷希望你将就过一次安静的生日吧,对着手机,聆听来自家里的亲人、你的同学、朋友给你送去的生日祝福!
在当下,过生日早已超越了“吃顿好的”的简单层面了,被赋予了更多元的意义。比如,对生命的感恩与敬畏。生日最本真的意义,是庆祝“生”之日的到来,是对父母赋予我们生命的感恩。几个月前,在福建老家,你的一位姨姨的女儿石月香姨表姐过生日,她的孩子给她戴上“皇冠帽”。你这位姨表姐立即把这顶“皇冠帽”戴在了她妈妈(即你姨姨)的头上,显示了父母赋予她生命的感恩。我看到视频后很受感动。你这位姨表姐的所作所为,实际上也是对自我生命存在的珍视和敬畏。
如今,我们会发现,过生日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情感枢纽。家人的陪伴、朋友的相聚、远方的祝福……所有这些都在这一天汇聚,让平时疏于表达的感情有了一个自然流露的出口。今天,你身在加拿大,看似一人,但绝不孤单,你在国内的亲人、同学、朋友,都将会在今天,通过不同渠道,给你送去祝福,祝你生日快乐,祝你心想事成!
隔空聊天就聊这些。西安与多伦多的时差是14小时。现在,我这里是24日凌晨5:30,你那里该是23日下午3:30。爷爷对你轻轻说一声:靓靓,祝你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