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又相见

昨天(8月18日),我在朋友马君的“安排”下,与分别23年的周君在西安又见面了,十分难得,十分高兴!周君是应陕西省红拳文化研究会邀请,来陕西三原参加第十九届国家级非遗红拳传承人展演交流大赛,暨第十一届青少红拳大会。马君也参加了这次大会。17日会议结束,18日就来到西安。
我与周君是1984年相识的。1984年9月,中国体育史学会学术论文报告会在南京举行。参加报告会的都是来自体育系统的人员,都是提供了论文、并经评审合格的。但有特例。有一位不属体育系统的而是来自江苏常熟xx工厂的一位工人,也申报了论文、并且被评审通过,参加了报告会,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他就是出生于1953年的周伟良,中学文化程度。我就是这一年,在南京认识了他。
2000年8月,在与他分别16年后,我在西安体育学院又见到了他。那时的周伟良,已不再是工厂工人了,而是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的博士。他以优秀人才,被西安体院引进而来。2年后,即2002年,他又被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挖走”,离开西安去了杭州。万万没想到,分别了23年后,我又意外地在西安见到了他。这时,他已是年过70的、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学者了!从1984年第一次认识他,到2002年第二次见到他,再到昨天第三次见到他,前后40年,周伟良从一位最多只有初中学历的工人,变成了拥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学者。这个过程是怎样实现的?这是我昨天见到他之后一直在脑子里思考的问题。
周伟良从一位没有什么学历的工人变身为博士、教授、学者,在他人生道路上,称得上是一位成功者。一个人的成功,通常认为是“天赋x勤奋+机遇”的综合结果。成功并非单一因素决定,而是三者的动态组合。人有天赋吗?有!学者说,天赋是人与生俱来的在某些领域的倾向性或潜力,比如音乐感知力、数学逻辑能力、运动协调性等。它决定了学习的起点和效率。天赋不能保证成功,许多“天才”因缺乏努力而泯然众人。我中学时候读到过《伤仲永》的课文,就说明人是有天赋的。但因后天缺乏教育和学习,就会像方仲永那样从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最终沦为普通人。学着说,天赋和勤奋是乘数关系,一方为零,结果可能全部归零。我的朋友周伟良是一位有天赋又勤奋的人。他如果没有对体育史学具有超人的感知力,以及勤于学习的意志力,他不可能在工余时间,持之以恒地专注于学习和研究,并撰写成论文;如果没有在南京举办的体育史论文报告会,如果体育史学会没有“不拘一格”的论文录用标准,周伟良这样的来自基层的研究人才也不可能被发现。这是机会。天赋x勤奋+机会,周伟良得以初露“锋芒”。
周伟良在没有任何学历的情况下,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1986年考进北京体育学院(即现在的北体大),成为该校谷世权老师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谷老师堪称现代“伯乐”,敢于录取没有学历但有研究潜能的周伟良。这就为周伟良的发展铺就了一条大道。取得硕士学位后,周伟良又接着攻读博士学位。在天赋、勤奋、机会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周伟良获得巨大成就!
根据我所了解到的一些资料,杭州师范大学周伟良教授,曾任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传统体育研究所所长、杭州师范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负责人,兼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委员、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及山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出版过《中国武术史》、《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技进乎道》、《行健放歌——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文化诠释》、《学术规范导论》、《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中国武术史参考资料选编》、《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体育竞技与游艺卷》等专著
中国文化界有一位只有小学毕业学历、现在是中国的收藏大家、文物鉴定专家、知名学者的马未都先生;在体育界,也有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现在是中国武术界的专家、学者周伟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