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吃几顿饭好?

有人问我:“一天吃几顿饭好?”我回答说:“一天吃三顿饭最好”。我这样说,不仅仅是因为我90多年来天天都吃三顿饭,而且古人也这样说。明代顾起元的《客座赘(音zhui 四声)语》中就有“日求三餐,夜求一宿”的记述,反映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与"宁吃半餐,不吃断餐"等同类谚语,构成“一日三餐”的生活准则。由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修订版)》,仍然建议成年人每日规律进食三餐,并遵循以下原则:早餐:7:00-8:00应包含复合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优质蛋白质(如鸡蛋、牛奶)及维生素矿物质;午餐:11:00-13:30建议遵循“123”比例:1份肉/鱼/蛋类,2份主食(如米饭、面食),3份蔬菜;晚餐:建议在19:00前完成,避免过晚进食,导致代谢异常。晚餐后10小时,可使血糖恢复空腹状态,为次日早餐做好准备。
大概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在咱们国家,有一些人,为了瘦身,不吃晚餐,一天只吃二餐(实际上,还吃水果、奶制品及一些小糕点,只是不正儿八经地吃主食和副食)。近一二十年,又兴起一股不吃早餐的风气。不是因为起得晚来不及吃,或者因为为了节约消费而不敢吃,而是有意识地不吃。最近我看到一个由朋友转发来的、被称为“辟谷导师”胡耀中专讲不吃早餐的视频。据他说,他不吃早餐已有20多年了,身体一直很好;还讲到他的学生跟着他不吃早餐,都收到了效果,改善了身体健康。他只讲收到的效果,没有更多地讲不吃早餐为什么能改善健康的道理。不吃早餐有科学根据吗?能适用于各阶层人士、尤其是体力劳动人群吗?有推广价值吗?我不得而知。
前些时候,我看到了一份2022年来自中国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等的前瞻性研究报告。我觉得这份报告将得挺好。报告显示:一天三顿饭都不能忽略,少吃哪顿都对寿命都有影响!这项研究涉及了2.4万人。与一天三顿饭相比,每天就吃一顿饭的人增加30%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83%的心血管病死亡风险;每天吃两顿饭的人,增加7%的全因死亡风险和10%的心血管死亡风险。
那么,一日三餐中跳过哪一餐更为“致命”呢?“报告”作了详细分析:
1. 不吃早餐,与规律吃早餐的人相比,不吃早餐的人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1%,心血管病死亡风险增加40%;
2. 不吃午餐,与规律吃午餐的人相比,不吃午餐的人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2%,心血管病死亡风险增加15%;
3. 不吃晚餐,与规律吃晚餐的人相比,不吃晚餐的人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6%,心血管病死亡风险增加19%。
与不吃早餐或不吃晚餐相比,饥一顿,饱一顿、不按点吃饭的现象,对身体危害更大。有学者指出:饥一顿、饱一顿、不按点吃饭,不仅伤胃,还会对免疫力造成损害。人体免疫系统有70%的工作需要在肠道中完成。肠道充满了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攻击病菌的抗体)和细菌,承担着抵御疾病的重任。人体的肠道免疫功能有昼夜节律,这种规律就和吃饭时间有关。人们每天吃的食物,并不是无菌状态。为了对付可能存在的有害细菌,人体通过分泌胃酸来杀灭微生物,肠道中还配备了强大的“免疫功能”制约微生物活动,保护肠黏膜的完整性,避免肠道发生炎症。不吃东西时,“免疫功能”无事可做,保持一个低活性状态。学者又指出,如果每天按时进食,身体激活肠道免疫系统的动作就会规律;饥一顿饱一顿,肠道免疫系统会紊乱,该活跃时不活跃,该休息时过度紧张,从而造成肠道慢性炎症,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跟着受影响。一方面容易出现消化不良,同样的食物,得到的营养可能大幅度减少,从而降低全身抗病力;另一方面,进食混乱会影响到肠道菌群,而菌群状态与身体的免疫功能息息相关。
一日三餐的形成既有历史社会因素,也包含生理学基础。三餐间隔4-5小时,符合胃排空周期(2-3小时)和消化酶分泌节律,减少胃肠负担。一日三餐,有个“黄金比例”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建议:早餐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午餐占30%~40%,晚餐占30%~35%。有研究证明:早餐,能稳定血糖,启动代谢;午餐,能补充日间消耗;晚餐支持夜间修复的生物钟规律。一日三餐,可使蛋白质吸收率提升15%-20%。所以,一日三餐,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可,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一日三餐,就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