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姓、名、字、号
(2025-07-13 05:40:56)
古人的名,都由父母取或其他长辈取。有了名以后,一般有身份的家庭会给儿女取“字”。
男子20岁行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行笄(音ji一声)礼时取“字”。男子通过加冠仪式,象征他已经获得参与家族事务、政治活动和祭祀的权利,正式承担社会责任。标志着成年后正式使用字代替名进行社交活动。
女子在十五岁举行的成年礼,以结发加簪为核心环节,标志其具备婚嫁资格并需遵循妇德规范。“名”是幼年时期由父母或长辈赋予的正式称谓,通常在出生时确定,蕴含家族的期望与祝福,伴随终身。“字”是成年礼(男子加冠礼、女子笄礼)后取得的正式称号,用于补充名的内涵或表达品德志向。“名”主要用于家族内部称呼,“字”则用于社交场合。例如,
我们的古人,尤其是文人学士,除了有名、有字外,还有一个“号”。“名”和“字”都是由长辈取的,“号”则是自己取的。所以学者们认为,“号”成为文人表达自我、标榜情操的一种方式,或者通过取“号”寄托理想抱负或生活感悟。苏轼自称“东坡居士”,源于他在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在生活困顿之际,友人马正卿为他申请了一片城东荒地(即“东坡”)垦荒生产。他以“居士”这一文人雅士的称号,自称“东坡居士”。后人评价说,取“号”为“东坡居士”,既体现了他从事农耕生活的特殊意义,也反映了他豁达超然的心境。白居易晚年,因隐居洛阳香山18年,并与僧人如满等结为“香山九老”,所以自号“香山居士”。这一称号,既反映其晚年生活地方,也体现其佛教信仰与隐逸思想。“居士”是对在家信道、信佛的人的泛称,也可以是文人雅士的自称,用来抒发或彰显自己的某种审美趣味或志趣。
取“号”的风气,盛行于唐宋,我们熟悉的一些诗人,都有自己的“号”。如唐朝的李白为青莲居士,杜甫自号少陵野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