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重八是谁?

朱重八是谁?据史书介绍,朱重八是指还没有当皇帝时的朱元璋。朱元璋一家几代人的名字都是数字。他的爸爸叫朱五四(可能生于五月初四);祖父叫朱初一(可能生于正月初一);朱元璋可能生于八月初八,所以叫朱重八。把数字作为名字,是元朝时下层人士的常见现象。
有材料报道:元朝时代,统治者将百姓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按规定,汉人没有正式姓名权,仅以数字或特征称呼(如“陈二”“张瘸子”)。汉人普通百姓(尤其是贫民),文化水平低,甚至是文盲,常以数字或简单称谓取名。用数字取名的方式,分别是:1. 用父母年龄相加的数字。如父亲24岁,母亲22岁,合计46,孩子可能叫“四六”;2. 用孩子出生日期的数字。如八月初八出生,孩子的名字可能叫“八八”或“重八”;3. 用兄弟排行的数字。如家族同辈中八个孩子,可能叫“姓+ 一”、“姓+二”……
据介绍,朱元璋用朱重八这个名字,一直用到25岁。25岁那一年,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因能力出众被赏识,郭子兴为他改名为“朱元璋”,字“国瑞”。改称朱元璋,含有特殊意义:“朱”,谐音“诛”;“元”,指元朝;“璋”, 为玉器,象征诛灭元朝的利器。朱元璋的含义,就是“诛灭元朝的利器”。这一改名,标志朱元璋从底层农民转变为政治领袖;名字成为反元象征!朱元璋改名,也带动了其他明代开国功臣的数字名。如徐重四(家族排行第四) 改带动了下属改名风气。如徐重四名为徐达;常重六改名为常遇春;汤重一改名为汤和。明代建立后,此类数字名逐渐消失,但民间仍有“小二”“老三”等称呼残留。
在唐朝,也有用数字取别名的,但性质与元朝时期用数字当名字的情况大不一样。唐朝时的数字名是文人、官员的一个别号(不是正式名字),以“姓氏+行第+官职”组成。如“张十三拾遗”,“张”,即张籍;“十三”,即张籍在家族中的排行;“拾遗”,即张籍的官职。这种命名方式称为“行第称谓”,是当时社会的一种习惯,尤其在书信、诗文中广泛使用。白居易《寄刘十九》、《问刘十九》中的“十九”,指的是刘禹锡;刘禹锡在家族排行中是第十九。韩愈被称为“韩十八”,因为他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李白被称为“李十二”,因他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十二;白居易被称为“白二十二”,因为他在家族排行中为二十二。